黄 倩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技术职业学校 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能再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创新。文章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高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问题;策略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性,进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不能够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二是中职在校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基础较差并且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厌学及自主性学习严重缺乏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理念保守。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侧重于实践操作的一门课程,而现实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自主操作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老师课堂的“教”和学生的上机操作都存在着很被动的接受的情况。
(二)教学方法单一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虽然摆脱了传统黑板教学方式,并且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这些仍然没有改变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有些情况下,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将学到的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导致不能随着教师教学进行操作,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于此同时,考核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与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在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或者具有相同学历的社会青年,在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计算机基础总体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虽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使得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导致很多中职在校学生“不喜欢学”、“不想学”,使自主性学习严重缺乏现象比较普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精讲多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计算机基础课要精讲多练,在课时安排上理论只须占30%,实践课应占70%。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州市的比赛等。同时还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就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就会主动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由于中职学生很大部分不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存在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差异,进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稍微大的作业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动手操作。
(三)从教学策略方面着手
计算机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因而不仅在备课设计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学策略上也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注重:
1、“精讲多练”法。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协调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把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要点告知学生,培养学生多动手、动眼的能力为重。
2、“问答式”教学。有的学生平时不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连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地点都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些常规的基础知识整理成复习题的形势,每次课以提问-回答-解释-计分的方式学习,学生既积累了基础知识,又增加了平时成绩分数的积累。
3、“启发”式教学。在Word学习中针对某一个环节,先告知学生,我要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应该怎么办:先利用系统提供的表格制作功能,制作一份规范的表格;要想与众不同呢,就要作一些修改,这时,则利用手动制表功能加以修改等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动手制作出不同风格的表格。
4)“设计错误”教学法。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指出错误,改正错误。比如,很多学生在Excel学习中,对计算公式的绝对地址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工资表,对某固定项目采用相对地址,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改正。
5、“比喻法”。在Windows的学习中,可以将文件与文件夹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树干和枝桠的关系,由外而内,层层递进,
6、“利用学生自主教学法”。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素材完成。然后,小组推举一个主讲人,通过教师机向全班演示,由其他小组来打分,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判定,可以通过能否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为标准的。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等级合格证书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普遍途径。许多企业用工标准中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做了相关规定:计算机操作水平必须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标准,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目标明确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觉性都有所加强,通过老师的有效辅导,加强练习,学生大多都能通过一级考试,我校的通过率就达到90%以上。
教无定法,探究学法,通过以上几个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而充满活力,使计算机课堂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亚伦.如何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