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一个点,学好一篇文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代华梅
[导读]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
       代华梅
       湖北枝江市七星台镇初级中学     
       摘要:一堂语文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欲望的着眼点,是学生思维碰撞,积极对话,将生活阅历转化为知识的着力点,是学生把旧知识用作新知识发现,重难点突破的支撑点。
       关键词:阅读 切入点
       语文文本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拥有丰富性、广泛性及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一堂语文课,作为对话首席者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尤为重要。
       何为切入点?词典上解释为(从某个地方)深入进去。王菘舟说是“语言的秘妙”,钱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赏析的突破口,由此入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刻。”我认为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欲望的着眼点,是学生思维碰撞,积极对话,将生活阅历转化为知识的着力点,是学生把旧知识用作新知识发现,重难点突破的支撑点。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语文文本中,寻找这些点,发现这些点,利用这些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同时拓展到全篇。
       一、以标题为聚散点,推进一篇文
       古人说:“题犹眼也”,文题往往能够聚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主旨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课题作为切入点,由课题这个聚散点,串成教学的一条主线,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促动学生深度思维,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怀疑与学问》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就由扣住课题提出疑问:“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中的其他短语和短句做标题,你会选择哪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且让学生的思维有源可循----“改用课文中的其他短语和短句做标题”,学生必须要读课文。学生可能会找到很多答案,但能够准确作为题目的,却需要对课文中心论点细细品味,对课文的论证思路深深揣摩。教师引导学生层层筛选,细细读文,思路渐渐明晳。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作者选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明白本文从涉及“怀疑与学问”两个方面及阐明两者关系的角度来命题。《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严密,层层推进,很容易让学生跳入议论文体里转悠,教师教得单调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如果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选拟题目到分析筛选题目,再到辨析“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解决,让学生从课题散发到全文,在思辨中学习、争论、辨析、明确,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解决学生学习的疑惑点、盲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以关键句为着力点,突破一篇文
       文章中的关键句往往若隐若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弄清这些语句,以这些语句作为着力点,结合全文阅读,更能准备地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人物情感,学生阅读就会豁然开朗,从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重点。


       如《社戏》一文最后一句:“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豆没什么味,戏也看得昏昏欲睡,可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结论呢?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美景,偷豆有趣”等故事情节进入学生视野,友情乡情让豆好吃,戏好看。教师带领学生在语言的玩味中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品味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这个关键句子是文本和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紧紧贴进了学生阅读心理,文章的思路、情感的把握顺理成章,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
       再如《老王》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是谁?做了哪些事?真的幸运吗?不幸的人又是谁?不幸表现在哪里?
       以文中的关键句为着力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情感理解有机揉合在一起,简化教学头绪,层层深入,条理分明,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以矛盾处为兴趣点,激发一篇文
       于漪老师曾说:“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果一篇课文中有这种矛盾的句子,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如《孔乙己》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中,扣住“大约”与“的确”二词,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在课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找到这样两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从而认识当时无人关心孔乙己的生活,可孔乙己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思考笑料式的孔乙己可有可无的社会地位。“的确”是因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已被打断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又无人能助,只能是死路一条,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科举制度的罪恶与社会的冷漠。用这个矛盾的句子可以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理解、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都能串起来,且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趣点上,思维的主动性大大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于无形中。
       再如《邓稼先》一文中的“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相矛盾。
       矛盾是最能激发学生热情的点,以这样的点作为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拎起一篇文章的教学,一线串珠,简单明了,思路清晰,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三方对话。学生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好的切入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灵感,生发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认知上获得新体验,新认识,情感上获得新感受,新满足。但教无定法,切入点的选择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只要切入点精道小巧,提纲挈领,我们的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找准切入点,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朱维东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曹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