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多元阅读模式探索与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陈朝轩
[导读] 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学会课外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陈朝轩
        重庆市云阳县栖霞小学 重庆市 404500
        摘要: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学会课外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家长邀请到学校之内,向其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聊一聊有关课外阅读的内容,以提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继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内+课外;多元阅读模式;兴趣
        阅读给予农村小学生观赏不同风景与领略不同风味的机会,良好的课内外阅读衔接则能帮助农村小学生更加均衡地发展语文综合能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课内+课外”的多元阅读模式下,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继而将农村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起来。
        1农村小学“课内+课外”多元阅读模式意义
        1.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课内+课外”多元阅读模式主要就是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化阅读的能力。首先由于小学课本是丰富多彩的,在视觉体验上可以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感觉,其次由于课本也是属于声情并茂的模式,可以更好地符合小学生心理情绪认知,最后在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可以将部分文章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朗读示范的模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述出来。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并对其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设定,在此背景下由一名学生作为鲁迅阅读相关段落,另一名学生作为闰土阅读相关段落,这种人物表达的模式与单纯书本阅读相比,更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性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也会紧紧跟随教师的思维模式,从而促使整个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2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整个周围环境充满着好奇心理,但是却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农村小学生认知理解能力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本,减少学生盲目阅读的情况发生。如果学生阅读自身无法理解的书本,就会加重学生的困惑能力,让学生抗拒进行阅读,从而无法将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本阅读,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将小学生阅读知识面扩宽,丰富其想象力。
        1.3丰富学生阅读方式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对农村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也投入了较多国家经费以丰富其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课堂也有了较多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教学中,由于古文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较为抽象化,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视频资源,在课上进行播放,这种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视频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帮助下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举办一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需要阅读大量书籍,从而办出像样的报纸。
        2“课内+课外”多元阅读模式的应用措施
        2.1挖掘课外阅读资源,找准课内外阅读衔接点
        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具有为学生挑选课外阅读素材的责任,这也是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基础保障。因此,为了实现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师应广泛参考小学生阅读书单,结合课内阅读素材的主题与内容,为学生挑选适宜的课外阅读素材,通过挖掘课外优秀阅读资源的方式推进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开展。例如,《守株待兔》《陶罐与铁罐》《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使学生阅读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勤劳”“谦卑”与“朴素”等美德。

于是,在筛选课外阅读资源时,语文教师可以从寓言故事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常言道:“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太阳晒死的虾》阐释了遵循生物生活习性的重要性,《口渴的乌鸦》说明了智慧往往胜过蛮力的道理,《国王挑女婿》则证明了“咬人者,反遭咬也”的规律……课外阅读资源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寓言故事,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善恶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后进行挑选。通过这种方式,课内外阅读以寓言故事这一体裁为衔接点,使小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后“趁热打铁”,带着充足的兴趣投入课后阅读中,同时使用课堂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分析寓言故事的内涵,使阅读效率持续提高。
        2.2立足课内阅读素材,多角度发散课内外衔接
        小学生的性格与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随着年龄的提升,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阅读偏好,这时教师若是强行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选择相同的书籍,很容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阅读教学适得其反。兴趣丧失是阅读最大的敌人,语文教师需要保护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主动地完成课内外衔接。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预设几种学生可能喜欢的阅读方向,在课内阅读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素材,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与《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分别为学生介绍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具有启发学生科学意识的作用。在课内阅读教学结束后,语文教师在班级内发起投票,调查学生对这四篇课文的喜爱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的课外阅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从《昆虫记》筛选有趣的阅读素材推荐给选择《琥珀》的学生,让学生透过昆虫的视角了解平时常常忽略的自然界规律;将《恐龙王国大百科》推荐给选择《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学生,让学生穿过时空的限制,回到远古时代与恐龙成为朋友;将《小牛顿科普馆》推荐给选择《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将《DK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推荐给选择《千年梦圆在今朝》的学生,为学生掀开太空的神秘面纱。通过这种方式,拥有不同阅读偏好的学生在课内外阅读衔接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在课后阅读中更具主动性。
        2.3以阅读活动为载体
        2.3.1鼓励记录笔记
        鼓励学生展开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展开有效的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对《小白兔和小灰兔》这一文章的学习时,便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细致的记录,记录完毕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笔记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对文章中所出现的好词好句都做出了标记,此时,教师便可适当地表扬学生,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3.2加强阅读心得交流
        教师在注重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时,还应该努力构建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在交流互动中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读书会,让学生在读书会中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中,而应该努力向课外延伸,强调有效地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拓展,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来丰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立足教材内容,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使学生能在课内外阅读过程中充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进而促使自身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义梅.探究农村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144-149.
        [2]韩永洁.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6(004):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