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李依然 程新珠 何晓斌
[导读]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对中央和湖北省委
      李依然  程新珠  何晓斌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湖北 咸宁 437100 )
      摘要: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对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文根据2019年我们对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从现状入手,提出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咸宁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  研究

      伴随着咸宁经济迅猛发展,咸宁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对咸宁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咸宁整体的经济建设体系中占比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咸宁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并且加大产业和教育的合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力争培养更多服务咸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
       一、咸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明显滞后,学位供给十分紧张
      调查显示,近几年,咸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量开始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学位容量基本饱和,2020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艰巨。调查发现,近10年,按照国家普教与职教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普职按6:4来预测,到2024年,咸宁市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数将达到15590人,需要新增10150个学位;到2027年,咸宁市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数达到17140人,需要新增11700个学位。学生的快速增长造成咸宁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位供给普遍紧张。
      (二)资源相对分散,教育合力很难兑现
      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多个部门管理、职能相互交叉、条块分割严重等问题,影响效能的发挥。一是办学体制不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专业相同,学校之间恶性竞争,很难形成发展合力。二是混合发展办学。有的还存在高等成人教育、职教与普教等三个不同类型教育混合办学的情况,对做“专”做“优”职业教育十分不利。三是缺乏联动机制。咸宁市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动机制,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影响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
      (三)师资结构不优,管理机制运转不畅
      一是师资结构不优。目前,在咸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中,文化课老师的数量普遍偏多,而专业课老师的数量不足。在2020年,湖北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求“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占到总专业教师数量的60%以上,显然,咸宁市绝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这个标准,有些甚至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教育有余、职业不足”的现象,很难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是教师来源渠道匮乏。新入职教师大多缺少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普遍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学校紧缺教师却又不引进,有些学校引进了却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而企业人才来校应聘又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渠道支持,造成了当下这种“有需求、无市场”“有好马、无伯乐”的局面。


      二、咸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加快资源整合。依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号)的文件精神,咸宁市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根据其自身的现状、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包括但不限于扩建、改建、新建等措施,以此来加快普职分离办学,进一步推进湖北省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按照精神,咸宁各县(市、区)应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鼓励各级职业院校中的普通教育从职业教育中分离出去,都要加大投入,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改善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咸宁特色的实训基地。二是提升教育质量。制订咸宁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名师,着力打造符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树立咸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重点建设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立符合咸宁本地实际的师资轮训制度,加强与咸宁本地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标准化、优质化建设,首当其冲就是要提高各校的办学条件,推进各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具备教学、鉴定、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咸宁特色实训基地,重点加强对护理、旅游、健康养老、学前教育,会计、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建设。三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借助咸宁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全面普及数字化,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高教师、行政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所占比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服务体系,突出咸宁本地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直是我国办学办校的宗旨。我们必须将教师的师德师风放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首要位置,对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相关责任人,各地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肃问责,保障师资队伍的纯洁性。二是加快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升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和咸宁特色的教师去企业实践基地,与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工作,大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大胆创新,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派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进修培训。支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从咸宁各行业企业引进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执行湖北省委、省政府2018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咸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艳芳.耿晓哲,浅谈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中如何进行专业调研.《职业教育研究》.2015.7.71-74
[2]李衔,我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策略研究.《成人教育》2014.10.42-45
[3]尹伟民,学制改革:给职业教育一个更好的未来.《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7.7-9


作者简介:
李依然(1964—),男,湖南平江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
程新珠(1981—),男,湖北崇阳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数学及教育管理。
何晓斌(1973—),男,湖北咸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理及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