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杨 珺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贵州毕节 551700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以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实施手段,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目的,编写适合毕节市本土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乡土课程《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根据目的和实施手段进行实施,以案例的形式分析教学实践后的可行性、发展性、促进性和限制性,从乡土课程的层面探讨一条适切性的教学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物;乡土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和实践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毕节市乡土课程的开发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多方学习,以5E教学模式为参考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方案的制作,形成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多个优秀案例,以其中一个为案例来进行剖析毕节的乡土资源形成乡土课程,如何进行校本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一、毕节市乡土课程开发架构
本课程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引入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界定乡土生物的概念,学会使用科学研究乡土生物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是本书的主题部分,也是探究、解释的部分,一方面学生要进行活动方案的撰写,一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发挥起来,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后,学生具备了追寻毕节乡土中的生物奥秘的武器,可以进行分组合作,通过选题探索和方案的撰写,犹如打仗有了理论指导和领路标,是下一步的实践和拓展的重要引导。第三章是本书的评价标准部分,来自笔者和团队共同辅导学生完成的实践成果,也是学生学习“追寻毕节乡土中的生物奥秘”的方案撰写的参考,使得学生在撰写过程中有据可依。
教材章节内容
第一章 黔西北生物学初探
第一节 黔西北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
第一节 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的选题
第二节 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的活动实施方案撰写
第三节 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的实践
第三章 探寻生物奥秘的研究案例分享
第一节 寻找自然规律 探索科学真理
第二节 探究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时数
每周一节课,学生修满8课时可得1学分,第一章学时:7学时。
第二章学时:7学时 第三章学时:2学时,一共16课时,计2学分。
课程实施方案
在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第二课堂进行,一个学期执行,共2学分。高一高二均可以选课,实施时以高一高二搭配进行的方式,高二的生物知识、认知和技能一般较强,可以帮助高一新生更快进入角色。
课程评价方式
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动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收集照片、简报等,以课题汇报形式完成评价。
成绩评定:根据出勤情况和最后一节课的答辩,由导师打分。
分数=考勤(20%)+答辩(80%)
二、乡土课程实施案例分析
以第三章第一节《寻找自然规律 探索科学真理》的“探寻”活动为例,在学生学习了前两章的基础上,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选择了家乡——毕节市层台镇为研究地点,先进行选点介绍,按照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实施、问卷调查、调查活动的反思及建议几个步骤进行,分别从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过程中获得了预设的问题答案,从中进行归纳总结,再预设和实施,最后得出结论,为生产和生活提出创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有需要,可以再实施。
在撰写方案、实践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为学生以后进入大学后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提供参考,形成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乡土课程教学实践后的分析和探讨
本课程以5E教学模式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探寻黔西北生物奥秘》的过程中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已经形成多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乡土教材逐渐具有可行性,教学评价手段具有发展性,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具有促进性,对教师的能力和学识有推动性,从乡土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层面摸索和达成适切性的途径。
*杨珺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课题:本文为贵州省教育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B054)和贵州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中学生物学的STEM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A0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