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霖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摘要: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了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由于疫情原因青岛地区的学校纷纷实施了线上教学,因为线上网课毕竟不同于在教室授课,起不起效果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疫情期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使学生的心理不堪重负。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优质的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我们研究的主题,帮助学生跨过厌学的泥潭,拜托自卑,成为自觉自立又自信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自卑自信、自控能力、体验失败、开发潜能
疫情进入尾声,学校已经开学,手机、电脑、派的每时每刻都会呈现在眼前;回学校后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些厌学情绪表现在上课走神,开小差,面对作业情绪化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强制学生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重学生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学习。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更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率。然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疫情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课堂的效率,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创造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而且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耐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平日经常出错,考试不理想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责备他们,而是要帮他们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此来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每次上课我都提前几分钟到教室,课间也在教室转一转。有时,坐下来与学生聊会儿天。刚开始学生不适应,时间一长,他们喜欢和我聊天,问我问题或跟我说说心理话,有时有的学生会拉我到他们位上坐。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一旦把你当成朋友,便会喜欢上你的课。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时,就会出现一种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
”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学生的耐挫力,我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如讲“分式方程应用题”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了一群学生在森林中迷路后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情境,一下子使学生“身临其境”。他们能否走出森林?悬念扣人心弦,使所有同学在上课伊始便自然的融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可以借助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以及两个等量关系很快列出方程,当学生在解方程时,怎么也解不出来,怎磨回事?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要找到答案;当我引导他们探究出分式方程有产生增根的原因时大家都惊呆了,原来是这样。……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科普知识,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的接触到“增根及产生增根的原因”,而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深深地吸引学生进行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追求,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的迅速而牢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声,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处理。有了这样的基础,师生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学科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在讲“摸到红球的概率”时,我让学生亲自摸球;在讲“游戏公平吗”时,让学生自己制作转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学生找到了好学生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学生。”用虚拟的手段,给学生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磨练学生的意志。学习意志是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才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激励学生探索。例如,在讲“100万有多大”时,教材上活动比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依次开展,有一种比较零乱的感觉。在教学中,结合5个活动中涉及的度量有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整合,设计了有一定梯度、循序渐进的5个活动:1)估计数学课本一页的字数;2)估计1000万字的书有多厚;3)估计100万本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你的教室高吗?4)100万本这样的数学课本平摊在地面上,估计占据了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操场能摊得下吗?5)100万本这样的数学课本堆放在一起,我们的教室能放得下吗?通过这种“梯度”的设置,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起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我们也可以从这种方法中得到启示。在教育学生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让学生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学生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同步发展,以此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