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孙明远
[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频发
         孙明远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频发,网络舆情作为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影响因子,其发生的频率、覆盖度、严重性将影响着高校的管理工作。本文提出以“学校—学工—学生”三级管理机制,搭建高校舆情预警平台,组建舆情管理队伍、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源等工作内容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从根源上应对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对于预防与减少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乃至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普及率极高的一个群体,当面对各类政治风波、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治安安全等公共危机事件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介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关注的话题进行群体性交流和讨论,推动着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发展。历史地看,高校往往是舆论的“策源地”,與情的“晴雨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国信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阵地建设,“要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突发性
         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必然的突发性,这也直接导致了校园内网络舆情发生的突发性。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性社区,突发事件涉及方方面面,难以用有效的手段把握以及遏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内容在网络中的传播非常迅速,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影响。高校舆情的突发性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与把控形成了巨大挑战。
         (二)时空性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产生了传输效率高、内容更新及时、传播范围广的网络传播特点。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充分运用网站、小程序、社交软件等网络媒体平台表达自身想法意见,微博、微信、抖音等重要媒体聚集了大量学生群体,致使某个新闻信息在发布的瞬间,引起大量关注、评论。这一特性将使舆论发生时迅速过大影响、加速事态发展的不利情况。
         (三)复杂性
         处于人民生活富足、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收到了不良信息的直接诱导和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学生出现了偏激、茫然、无助的表现。从而导致了在网络环境中以不正当心态、不恰当行为表达想法的事实。在积极言论、负面评论充斥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因为群体效应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从众心理,进而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体系
         (一)发挥学校作用,构建联动体系
         充分发挥领导机制的作用,运用科学、高校的运行体制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舆情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便是领导机构中的决策。应在成立各级、各领域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宣传部、保卫处、网络信息化中心、学生工作部等各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建立联动。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之时能够迅速响应、各司其职、紧密联系。在第一时间讲舆情火灾扑灭,以最大程度减小网络舆情在学生群体、高校之间、社会之内的负面影响。
(二)发挥人员优势,组建防控队伍
         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突发性与复杂性,单靠某个单位机构、某个人进行工作的开展是绝不可能的。在网络舆情工作中应建立多层级、多领域的舆情引领队伍,以全过程、全方位的视角对舆情实施全面的干预与引导。在队伍的组建中,要注重各类人员的引入,应包括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教师工作队伍、学生核心骨干、网络技术人员等类型,以应对舆情发生产生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模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骨干的网络安全意识、舆论监督意识,能够第一时间开展舆情信息的反馈。
(三)运用网络技术,健全监控机制
         网络舆情的发生是基于互联网情景下的网络行为,其研判、监控、引导很大程度上都应依靠网络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完成。高校应依托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引导。应建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化中心开展教师、学生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建立起多方位、多层级、多维度的网络舆情技术监控机制,拥有及时关注、及时抓取、及时引导的功能性。
          四、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迭代,网络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大学生在网络中发声的方式与内容不断增加,广大学生对视时事、政策、新闻等内容大量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情绪与意见。这一过程是高校学生不断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但其引发的负面影响、不当观念、舆情事件同样值得社会、高校的广泛关注。高校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开展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搭建良好的网络舆情工作平台、充实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完善相关网络管理制度。依托各项机制、平台、队伍,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确保高校网络安全稳定、学生成才发展。
         该论文系“西南石油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亿.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危机应对的两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74-76.
[2]蔡永森,傅时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1(Z2):71-72+77.
[3]黄苏芬,司雯,穆亭钰.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04):62-67+91.
[4]姚翼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实践向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3):161-166.
[5]刘永礼,苗冠群.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J].新闻文化建设,2020(18):113-114.
[6]陈晓燕,何有世.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6):105-116.
[7]王楠.网络舆论格局变化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5):60-64.
[8]陈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法和处置机制研究[J].教育观察,2018,7(07):48-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