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秋菊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63)
摘要: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任,为高校学生缓解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助于社会各界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在缓解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心理压力疏导;积极心理学;应对策略分析;高素质人才培养
引言: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首次提出于20世纪末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运用主动的方式应对与发现心理问题,与传统的被动模式心理学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对心理学的接受程度,通过更为高效的方式缓解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因此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开启内部优化工作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意识,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研讨等。不仅如此,相较于其他学段的学生,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而积极心理注重以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因此这一理念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极为吻合。可以被充分应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是揭示人类发展优势以及促进人体机能的创新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激发人类积极品质积极特质以及积极精神, 以更加主动的形式应对心理问题,为实现这一目的,帮助高校学生对现有压力做出正确的认知,并且了解相应减压方式保证思维活跃度以及思维灵敏度,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学习目标以及各项工作的完成。在积极心理学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无论面对学习任务还是生活事务都可以保证在积极向上的状态下开展,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形成,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做到临危不惧。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合理控制自身情绪,运用自身情绪带动积极心理的形成。 在积极心理学的三大要素当中,积极精神指的是学生通过回忆幸福过往、从容的面对当下问题。唤醒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高校学生的积极精神通常应该包括幸福、快乐、满足,这些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消除学生个体的紧张感、焦虑感,使学生的消极体验等不良情绪明显降低。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以及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开发是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核心途径,为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高校心理教育人员还需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出针对性强任务清单。帮助学生克服实际困难,实现自身目标是学生积极心理形成的重要强心剂,同时也是克服各种困境与心理问题的重要强化剂。
二、加强家校教育效率,提供外部保障
除了学生自身内心心理的建设。良好的外部保障,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出现频率。常言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同时,学生家长也是最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最多的人之一,因此,无论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引导还是思想教育,学生家长可以更加精准、更加针对性的找出学生问题,对学生展开精准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自身问题。
不仅如此,相较于校内教育人员引导与启发,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顺畅、更具说服力,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若是可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信息,便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处理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及成长氛围,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以及对负面信息抵御能力。而高等院校则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传递心理学内容,不仅限于在专业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及思政教育课程当中,而且应该注重发挥心理学渗透性的功能,在各个学科当中都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环节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并且接受到积极心理学的正确引导,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提升。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社团组织、党建组织、学生会组织应该互为依托,在日常的校园文化宣导环节中,传递积极心理学内容。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应该优化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方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积极心理引导,并且借助校园网的优势开展心理教育。
三、提升心理学输出效率,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学生内在动力通常由个人认知、个人情绪以及个人意志组成,当学生遇到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问题时,良好的自我调节系统以及自我管控心理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目标动力,而积极心理学正好与学生认知、学生情绪以及学生意志力培养高度契合,在实践教育环节相关教育人员可以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案例导入,提升高校学生对积极心理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与认知,而任何知识的教育都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使学生将积极心理学内容逐渐转化成良好的情绪转化方式, 使学生可以对当下情况做出合理性分析,并且对自身做出正确的心理引导,换句话说,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并不限制在当下,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则是可以长期发展的,这就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自身学会为自己舒缓压力,才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优化自身,实现自身快速成长与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家庭、学校与社会这三方应该通力合作,合理运用自身的教育优势,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心理形成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在校学习以及日后的岗位工作,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经济压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从容面对压力与困境,为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结语: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与缓解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极为契合,是开展学生心理疏导的不二之选,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专业的教育人员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开启内部优化工作、加强家校教育效率,提供外部保障、提升心理学输出效率,培养学生抗压能力等方式开展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工作,为高校学生核心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琛. 大学生学业压力下的心理健康研究——以西安市理工类"双一流"高校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21):287-290.
[2]吴昀芊.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以某地自杀女孩事件为例[J]. 山西青年,2020,13(18):160-161.
[3]施林芬. “U型学习”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以“积极应对学习压力”一课为例[J]. 职业教育(下旬),2019,18(7):81-84.
[4]杨继玲. 大学生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自我同一性、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以南疆地区汉族与维族大学生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2017,17(15)123-124.
[5]朱芳.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心理压力疏导的思考 ——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生为例[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4):48-49.
[6]陶林.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实证研究 ——以南京六所高校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9):162-169.
作者简介:
史秋菊,女,汉族,籍贯:江苏东海 生于:1985-08, 职称:助教,学士学历,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