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华 舒俊
214235 江苏省宜兴市太华中学
一、强化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家校合作共识
家校合作是家庭、学校和学困生三者之间的联动过程,所以为了增强家校合作实效性,三个主体之间应该达成合作共识,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降低教学难度,立足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根据学困生接受程度制定家校合作方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教学过程中应由浅入深,有意识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备课充分,讲课充满激情,幽默风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化被为主动。同时还应设置差异性作业,利用好课余时间与家长协作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教育,帮助其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成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而学校应立足整体,关注个别,在制定家校合作制度时,应体现差异化,既要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又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不搞特殊待遇,不厚此薄彼。家长更要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大力支持,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与学校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用,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动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家校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新合作形式,完善制度设计,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校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以学生权益最大化为共同出发点的平等协商伙伴式关系,所以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应实现高层次的家校合作。在政策上,应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相关文件指导精神,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开通手机家教课堂,全面向家长普及家教知识,也可通过教育专题栏目等形式,结合该校实际,让家长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化手段,与学校进行便捷沟通,广泛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构建密切配合、关系融洽、双方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家校合作保障机制,定期组织家长总结家庭和学校教育经验,探索学困生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
三、加强平台建设,制定合理目标,让家校合作成为教育乐事
家校合作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保障,但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目标要合理,要实事求是,既要有助于激发孩子,但制定的目标又不能过高,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其自尊心。学校和家庭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意识与主观能动性,采用网络平台、报纸、家校联系卡、定期征求意见等形式,分别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及年级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等,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制定合理的目标期望,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基于联席议事制度、教师与家长培训制度、监督评议制度、家长义工制度及表彰奖励制度等,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积极参与协助校内外多次的课外活动,如开放日活动、亲子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关注教育,分享快乐,和孩子一同成长,让家校合作成为教育之乐事。
四、树立协作育人理念,改善家校环境,提升家校合作认同度
家校合作需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其中家庭和学校环境是构成教育、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例如学校校风、家风等,这些因素对于促进家校合作及学困生条件转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认同度,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困生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与教师应在学习方法、学生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通过培训学习提升自身角色所需的知识素养能力,使学困生在学校与家庭中同样充满责任感与光荣感,争创积极向上的集体,形成勤勉好学的家风,教师与家长要用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使其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在日常辅导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应产生共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悬念,引发启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转变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学会认同学生,赞扬学生,让“学困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其获得感、愉悦感和成功的满足感。
五、丰富学困生转化形式,夯实家校合作基础
家校合作要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积极筹备班级备课组,完善本校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班主任为中心,广泛调动各方面教育主导力量,搞好学情研究工作,落实班级建设目标和任务,学生与任课教师一同分析学困生成因及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增强合作意识。班级备课组要定期分析本班学困生思想、学习情况,切忌学困生学习不踏实、学习浮躁及持续时间短等情况出现。
同时,要通过科研助推,提升家校合作的科学性、人文性、策略性、技巧性,集思广益,每周应开展一次学困生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末应搞一次全校性的学困生教育故事征集评选活动,要求学困生“说自己的事”、“说真实的事”、“说实际的事”,建立学困生科研展室,定期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考试前与考试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学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更要多方协同,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劳逸结合,使学困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文体竞赛活动中;同时关注课堂,善于挖掘其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重要的是每节课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没有抛弃自己,让学困生有存在感,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一)活动转化
活动转化法也称活动教学法,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法。通常是指教师、家长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困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兴趣的一种活动教学法。基于家校合作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要根据农村初中学困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相关活动,让初中学困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和游戏等,这种转化方式可有效调动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其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互访转化
家校合作视域下,要求班主任和家长采用家访、电访、家长会等形式相互了解学困生在家中与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情况,以进一步帮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俗话说的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初中学困生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由于其缺乏完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从而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通过互动转化法,家长和教师形成了共同的鼓励与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方式充分占领学困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久而久之,其就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常家校互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教育讲座,家长会、电话、短信、网络和书信、文卷调查、家长接待日、学校联系册等,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形式实现家校互动。
(三)远程转化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远程转化法成为家校合作视域下家校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家访转化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若不能结合当前教育形式开创高校学困生家访新局面,不仅不利于家长与学校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更会降低家校合作效率。虽然农村网络环境较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覆盖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家校合作的新形态带来了新思维和新方向,通过互联网+教育,以前困难那重重的家访模式可以改为电话、视频、文字传达甚至在线批改、讲解等多种形式,为学困生、家庭、学校之间建立充分沟通与交流的纽带,通过远程转化,家长和学校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沟通与交流,从而密切关注学困生生活和学习动向,为其顺利实现转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