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嘉
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 广东省 中山市 528400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应当注重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并展开手段间有效的配合,让学生形成良好、稳定的语文素养,培养活跃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语文知识“活学活用”,最终成为新时代旗帜下具有良好知识储备与优秀语言技能的青少年。因此,教师应当提升语文课堂设计的艺术感,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出更为生动的语文课堂。本文为教师开展更为独特、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独特;设计;生动;课堂;艺术。
引言: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肯定与运用。对于语文这一门人文色彩浓重、应用性强,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与道德修养都起到良好的培育作用的科目来说,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多种弊端,对课堂教学的手段展开多元化的设计,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新时期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别具匠心——课堂导入的艺术
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序幕,教师对课堂教学形式展开设计首先便应当从导入环节入手。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格外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从而造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能够在课堂伊始便牢牢抓住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主动将思绪从下课的玩闹活动中及时拉回,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从而让新课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立体化,为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上的美好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以教学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在投影仪上为学生呈现有关四季的丰富多彩、色彩纷呈的照片,引发学生的惊叹,接着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俗话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处处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季节与时间将大自然划分出了多个美妙缤纷的区域,例如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与冬天的早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去发现四季中独特的美景吧!”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绪有效地被吸引到课堂上,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当中,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时,也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法,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设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教师利用悬念也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提升课堂导入环节的质量。以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这样说:“今天,我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我们的新朋友不仅会变形,还能够在陆地、天空、海洋等多处遨游,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同学们仔细学习课文,猜猜我们的新朋友是谁,好不好?”这样的设疑导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另外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也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在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二、引人入胜——课文讲解的艺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讲解更侧重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并对重点、难点进行逐一的分析与突破,学生的学习始终较为被动,长久以来学生容易对语文课堂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也容易使得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环节时,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而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深入、更轻松。
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文的思维与积极性。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渐进性、启发性:渐进性即问题是循序渐进的,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展开由浅入深的思考,启发性即问题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取知识。以教学三年级上册《海滨小镇》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谁能说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在有同学说出拟人、比喻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提问,可以依次去掉句中拟人、比喻的内容,提问学生表达效果产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仿写环节,让学生对这一句话用自己的修辞展开描写或仿写,比赛谁写得更加优美。在这一串循序渐进的问题思考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深刻的启发与强化,有效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三、精彩纷呈——课堂活动的艺术
课堂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对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演绎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成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裨益,也能够让语文课堂的氛围真正生动、活跃起来,实现更深入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课堂活动可以从小组探究、课文配音、角色演绎等几个角度来设计。以角色演绎活动为例,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兼顾学生认知、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体会、理解角色,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一课时,便可以安排学生在对课文有充分了解后,到讲台上来扮演赵王、秦王、廉颇、蔺相如四人,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演绎,这四名人物,尤其是蔺相如与廉颇,性格鲜明、台词生动,对于模仿能力、演绎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要演好还是具有一定难度,参加表演的学生会对蔺相如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心怀天下与廉颇善于谋略但鲁莽善妒,却也勇于认错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拿捏。在课堂实践中,不仅表演的学生十分投入、热情高涨,观看的学生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这种方式能够化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为生动具体的表情、身姿运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十分有益。
四、灵活多变——课后作业的艺术
众所周知学生对语言文字良好的运用能力、表达能力需要通过长期而大量的巩固与训练才能最终形成,因此课后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保证学生能进一步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展开运用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注重作业的科学、有效、创新,力求从语文知识的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考察,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展开创新优化设计,例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布置ABCD四种选择性作业,以教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A.背诵诗文并翻译为白话文;B.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充分理解后写成叙事文;C.对杜牧、苏轼、叶绍翁三人的诗作展开搜集,并摘抄于作业本;D.准备自己熟知的描写山水风光的诗作,在下节课中交流。四个问题囊括了背诵作业、书面作业、课外搜集作业与交流作业,教师可以让四人小组的成员在作业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完成,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评价,以此创新课后作业的设计维度,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展开更为生动艺术的设计,对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成长都具有广泛的裨益。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有效的创新,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交于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多积累、多感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扎实。
参考文献
[1]帅泽兵.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J].语文建设,2020:43-45.
[2]赵菊梅.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艺术[J].教育艺术,2020:53-53.
[3]王智霞.简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东西南北:教育,2020:0065-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