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莲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潭江中心小学 广东省 梅州市514000
摘要:本文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法,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行为及活动的资源,帮助学生搭建语文学习支架,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最后本文提出影像式支架、实践式支架、范例式支架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支架式;小学语文;语言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互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情绪表达、心灵沟通的媒介,小学语文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语言。支架原本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支架式则是借用了这个一概念,指的是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的扶持。而学习支架则是以构建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简化,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概念框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理论,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目标之间构建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概念
基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支架式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学者肖正涓提出“支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出下,完成学习活动。学者覃占波则表示通过支架式教学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认知。虽然学者们对于支架式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就“教和学”,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为学生听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基于这一理解,可以得知支架式教学体现了构建学习理论的特点,需要教师发挥支架式的作用,包含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过程和最后达到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本文认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成绩。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儿童的语言智能需要激发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尚不成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于学生的心里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了解不同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从而对于学生基于相应的帮助。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需要和幼儿园的教学进行衔接,降低语言学习难度,当进入小学中年级阶段,需要逐渐开始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则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在不断在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帮助支架,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二)儿童发展需借助成人的帮助支架
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是因为在成人的合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借助成人的经验和视野,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一些相关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相应的便利。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比如说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社区、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帮助学生拓宽学生视野,激活思路。比如本人在教学时,许多学生觉得作文难写,通过了解,发现学生的知识面窄,不熟悉身边的生活资源,难以提升语言智能。
(三)促使儿童语言潜能开发
在小学教育中应用支架式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可能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提供了一条通途,有利于学生能够迈向更高的区域。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交流氛围中表达个人意愿,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进行鼓励,促进学生能够迈上新的台阶。
三、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一)影像式支架
所谓影像式支架,指的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营造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影像式支架主要是应用于一些学生陌生的教学内容,通过利用影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直观地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影像式支架来开展教学。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对于春节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闭上课本。然后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收集好的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北京的春节气象。学生从视频看到北京的春节人们会吃八宝粥、团圆饭,穿新衣服、放炮仗等,学生通过这些内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了春节的内容,通过这种联想的方式来体会作者从味、色、声描绘除夕热闹的情景,这种影像式支架的搭建,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直接看到北京春节的场景,唤起了学生对于春节的情感、事物的记忆,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到作者的情景。
(二)范例式支架
所谓的范例式支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方式来揭示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写作技巧,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比如学习《草原》一课时,作为一篇访记类叙事课文,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作为范例。首先指导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然后则是检查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如“蒙古”的“蒙”读meng;“裳”读shang。“毯”的最后一笔为点;“涩”不要少写一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草原给作者留下了风光美和人情美两种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内容和语句,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体会“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综上所述,在草原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范例式支架教学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按照已支好的概念框,根据概念框架的内容逐步独立探索文本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语言知识体系。
(三)实践式支架
所谓的实践式支架,指的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已经具备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构建知识体系。是指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动手实践获得的经验、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顺利地构建新知识。比如在教学《记一次游戏》的作文教学,游戏作为学生经常参与的课外活动,所有的学生都会对于游戏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述一次游戏的过程这是教学难点,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游戏活动,比如说跳绳、拔河、捉迷藏、赛跑、钓鱼等游戏,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1)说明游戏名称,讲明游戏规则。比如“画方圆”,请大家同时用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十秒钟内完成。(2)请一名学生上台来进行游戏表演,其他学生注意观察。(3)请学生简单说说观察到该名同学游戏时的细节。(4)请学生说说游戏失败的原因和感受。(5)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结语: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和语文教材建立了一个桥梁,最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正涓."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教师,2016(5).
[2]覃占波.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月刊, 2017:49.
[3]李万庆.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