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聪铭
山西省孝义市第十中学 033200
摘要:新课标提到“应使学生掌握有效阅读方法,让他们形成对具体文学形象的感知、加深情感体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构建生动、和谐课堂促进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形成教学总结意识、要拥有授课反思精神。只有认识到传统阅读提问方式的弊端,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使他们深入文本、展开阅读学习,才能提升授课效率。进而才能完善育人机制,使教师找准课堂提问的契机、优化提问方式以及提炼关键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引言
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版块,过去由于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把握文章阅读的方法。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课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行引导式阅读教学,而阅读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能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能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1根据授课目标,进行课前预习
在开始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其教学目标,从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规划。例如,在《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为激发初中生的感恩心理,激发其“百善孝为先”的优良思想。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可提前通过学习群发布相关的预习方案,让初中生进行课文阅读,分析其中的中心思想以及给其带去的阅读感悟。同时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提问相关同学,让其简短地说出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在回答过程中,初中生通过初步阅读对教学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教师进行后续教学。
2利用分层式提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时,对阅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在学习程度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例如分组阅读,教师在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为A、B、C、D组,A组便是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一组,以此类推。这样在教师提问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分组,提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最接近学习区域中逐步成长,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回答完教师提问的问题之后,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提问中。但是在分组时需要将分层提问式教学对学生讲解清楚,以免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在分层提问的阅读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清楚的了解,这样便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分层分组提问教学。
3提升提问有效性,实现多边互动
为了提升阅读提问的效率,助力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使他们拥有终身阅读意识,及时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教师还需善于引入创新授课模式,使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在有效提问中,密切师生沟通、促进生生对话,加强针对性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要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使教学更具适宜性、方向性,让学生展开深层次学习。例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或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形成自学能力。首先,可让他们从浅至深、由简至繁的展开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其次,进行组内探讨、合作学习;最后,汇总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解析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印象、实现教学巩固。同时,教师应当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所产生的不同理解与感受,实施欣赏与引导教育,促进学生深入阅读。这样才能体现互动教学的价值,优化信息化施教形式,助力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中心和主体。
4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回答兴趣
通过教师的课前预热,初中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教材内的知识点提取,结合图形+声音的形式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PPT为例)。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文学名著。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9月9日,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著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将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教学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配合教师教学外,还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如“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描写,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吗?他都有什么文学作品?”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浓厚兴趣,便于教师结合家长进行后续的家校共育教学。
5保证提问创新性,鼓励学生思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提问具有创新性与有效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只有形成阅读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空间,才能提升施教效率,化解阅读提问中存在的适宜性不强、针对性不高、全面性不够等问题。并且,也将使教学更具新意,让学生形成探思意识,使其理解文本含义与内涵。例如,在《中国石拱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增强说明文阅读的趣味性。并且,精选并汇总学生的问题,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提纲,使他们感受说明文的表述风格、语言特点,在问题解析中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工匠精神以及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通过阅读教学创新,促进有效提问,鼓励学生的自主发问,使他们具有探究精神与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获得感。
6增强提问科学性,促进思维发展
只有提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全面性,才能发挥教学问题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讨,使其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架构,避免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压抑,化解阅读学习的两极分化问题。应确保指出问题与学习内容高度关联,便于学生的理解,是有价值、有意义、贴近学生认知的。例如,在《邓稼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初读文章,最令你感动的内容是哪部分?”“为什么作者要将邓稼先先生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在阅读学习中,你认为邓稼先先生是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宝贵品质?”等。为了促进阅读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还可出具关联性材料,使学生感受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让他们展开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父亲钱学森的故事》等群文阅读,并提出“你是如何理解‘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的?”“你认为真正的科研精神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使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并且,这也将有助于德育渗透,使提问更具有效性与艺术性,让阅读教学具有时代性。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课堂提问效率,促进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语言知识架构,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能力,并将学生视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而,才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心得体会;促进创新引导,助力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文本精华,促进语文教学拓展、具有人文素养等。在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可加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变得善于阅读,更加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宋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20(5):189.
[2]吴英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下一代,2019(3):58.
[3]成玲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J].名师在线,2019,85(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