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天波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当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辐射式、探究式、悬念式、活动式情境,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情境创设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科目,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物理教学要牢牢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内涵,通过增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难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具体的意义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物理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是十分抽象的,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正在发展。因此难以将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学生身边中的物理现象,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基于自身的体验,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物理的本质。
(二)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或者物理公式,无法深入问题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物理知识或者物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从而降低物理概念或者物理公式的理解难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构建。
(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心,初中阶段物理知识都是围绕这物理实验形成的知识体系。但是许多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实验的素养较差,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上建安。但是如果在实验教学中举出生活中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来思考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中物理教学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物理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所谓的“辐射式"问题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作为核心,然后从不同途径、不同视角等去常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情境创设1: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于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或者视频中能看到的现象来创设问题,比如“在工地施工中用撬杠来撬重物”,根据这个生活情境创设了一下三个问题情境
问题1:如果施工人员用同一种型号的撬杠来撬重物时,并且起撬的地点相同,但是起撬地用力的方向相同时,这两种情况下施加在撬杠上的力的大小是否相等?
问题2:施工人员用同一种型号的撬杠来撬重物时,施工人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向上抬起撬杠,另外一种是向下压撬杠,请问那种方式更加省力。
问题3:施工人员用撬杠来撬重物时,喜欢使用较长的撬杠,为什么?
该问题情境的创设始终围绕着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在探讨上述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施加在撬杠力的方向。以及力臂的大小,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探讨使用那种方式才能最省力。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境来解决杠杆平衡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需要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在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发现其中的物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态度和探究精神。再具体的问题设计方面,可以通过一连串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物理规律。
情境创设2:摩擦力是初中物理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时需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那些因素相关。于是利用生活中学生骑自行车的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于生活情境问题展开探究。
问题1(出示PPT):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骑自行车外观设计来看,在车把上有橡胶套,在脚蹬子上设置了凹凸起伏的花纹,为什么自行车的把手和脚蹬子外观要设计成这种样式。
问题2:在日常骑自行车的时候,当自行车后面坐着一个人时,明显会感觉骑车更加费力,请问摩擦力与物体重力有关吗?
当学生对于上面两个生活问题进行探究,理解了影响摩擦力的条件后,继续构建第3个问题情境:在底面上放一块木板,推动时较为容易,但是在木板旁边又放了一块木板,推动时就会非常费力,请问摩擦力和物体的接触面积是否有关。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现象创设了3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摩擦力和重力、接触面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验中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物理求知动力
所谓的悬念式问题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欲望。情境初中物理是学生初次接受走进物理世界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悬念式的情境,提升物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出学生的物理学习人情。比如说利用形象的语言、故事情节等来构建悬念式情境。
情境创设3:压强是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新课导入阶段,利用生活中车站候车这一情节作为教学的素材,大多数的初中都会看到在车站候车台上都划着一条白线,在候车时,车站的值班人员都会提醒乘客站在白线的外面,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站在白线以内会非常危险吗?
问题2:运用压强教材内容的知识点来解释这一生活现象。
学生根据教师提问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要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在看书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来思考,这种悬念式的情境,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理,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为了学习的动力。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认识物理、了解物理的机会无处不在。利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中的物理规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符合新课程发展理念。希望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能够注重生活中物理实验现象的积累,利用生活现象来设计教学问题,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晋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贾天奎 .初中物理学科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