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翟慧华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翟慧华
        山东省淄博市  张店区文苑学校  25506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创造性、想象性等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培养   思维   能力   素养
引言
        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张店区小学数学的教学主张是“以问题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做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数学思维习惯好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能做到“不启就发”,思维习惯欠缺的孩子,却是“启而不发”。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思维的训练。
1.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全国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曾说过:要学到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个非常重要。学数学的人和不学数学的人,最后的差距在哪儿,可能不是一些公式会不会背,但是会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严密的一种思维习惯。就是想问题想的比较严密,而且必须有逻辑性,比如同样的讲话,数学好的可以说得条条是道。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素。
1.1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的教材,是以情境串设计教学的,所以观察情境图是学生的一大基本功,在初步观察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思考,看到一幅图画,应该如何看才能观察全面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从图的左面到右面依次观察,从图的上面到下面依次观察,以后每到观察情境图的时候,都提醒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锻炼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也会有很好的促进。在数学情境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这样思考,“通过观察,你找了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我找到的数学信息是……,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有头有尾。在解决问题时,会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1.3培养学生做题的条理性
        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计算和解决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思维的条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混合运算的题目我们总结出了一看、二想、三定、四算的做题顺序。学了解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对解决问题的步骤也进行了规范,如先找等量关系,二写解设,三列方程,四解方程,五进行检验和写答语。
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并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不时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突破。
2.1给学生创造探究知识的环境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张大爷想请大家帮个忙。张大爷给两个儿子根据收成相同分菜地,大儿子分到了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二儿子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两个儿子都不满意,都认为自己的菜地小,自己吃亏了。你认为张大爷分得公平吗?怎么帮助张大爷呢?学生一听要帮助张大爷解决问题,责任感和创造思维被激发了出来。


2.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挑战无处不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学了多边形的面积后,有这么一道题: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边长为18m,在花坛的四周有一条宽2m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方法一:先求出包括小路在内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花坛的面积,然后相减。
        方法二:直接求小路的面积,把小路分割成2大一点的长方形和2个小一点的长方形,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把面积相加。这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长方形长的计算。
        方法三:把小路分割成4个相同的长方形。                    
        方法四:把小路分割成4个相同的长方形 和4个相同的正方形。                            
        方法五:展示将要结束的时候,王天宇同学的手又高高举起,他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还有一种方法。”“好,你到前面讲一讲吧。”王天宇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很自如地在图上画了4条斜线。说:“这样就把这条小路分成了4个梯形,知道上底和下底及高,就能求出梯形的高,于是小路的面积就求出来了。”这种方法突破在由“直线”变成了“斜线”,在思维上是一个变化,并且这个思路比上面思路的计算都要简便。其他学生看到这个思路,沉思一会后,赞赏的掌声马上响起,这就是数学思维的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重要的,而想象力概括者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良好的想象意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学习较复杂的方程,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方程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2x-20=4与2x=4和x-20=4的不同。
        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我进行了一个“比喻”:现在x就是一个核心人物,它被关押了,身边有强大的兵力看管,周围还有兵力防卫,现在我们要把x解救出来,请同学们思考营救他的计划,设计怎样的方案才能实施?是先把外围兵力除掉,还是先把它身边的“2”号除掉,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解方程的过程一下子便成了营救“x”的行动,他们很快投入到了活动中去。另外我还不让他们看书,必须自己想出方案,给自己一次挑战的机会。学生既紧张又兴奋,教室内非常安静,连我在室内走动都放轻了脚步。
        不一会儿,学生的方法就有了,有近四分之三的同学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出了方程,在汇报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的笑容。
        当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和探索,用欣赏、期待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引导学生多思多变多探索,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庆伍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百度文库
        【2】魏小燕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子.上半月》2016年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