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漫红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摘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重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环节,并讲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和策略性,为了更好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准备入手,突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主体性,进而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本研究做出了下述的研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着明确的把握,学生对高水平的提问和探讨有着极高的参与热情。其间,高水平的提问要以学生的认知作为依据,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应正确处理不同学生对于提问的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达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体性和互动性,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提问的价值。
一、巧妙采用问题教学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对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上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的过渡。例如在创设了大象过生日的情景后,从过生日的场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步步的去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要控制难易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认识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的提问不能问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否则就显得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而是要问在最近发展区,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有挑战的问题才能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而问题难度过大,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以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二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让学生感动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三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三、设计巩固知识问题
当一节课讲授完毕后,教师仍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进行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要与所学内容相关,同时还应照顾到全班学生,必要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
比如,在讲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构成的;它们大致的面积都是多少;假如王大妈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用竹篱笆围,至少要用多少竹篱笆?”这样三个问题环环相连,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且每个题目的难度也不一样,第一个问题都是需要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可以回答出,这类问题对于全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让一些学困生进行回答,并引导这些学生回答出更多的答案,教师可以以此来表扬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活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第二类问题,其实也比较简单,只不过注重的是学生动手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下课后回家亲自拿起纸和尺子去测量一些家里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通过测量后将其面积计算出来,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第二天上课后教师就可以找学生进行讲解自己的学习步骤。至于第三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些,因为它是一道较为抽象的应用题,第一问还比较好算,直接用10乘以6即可,但第二问用竹篱笆围墙,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竹篱笆面积的问题,因此如果学生对生活中篱笆面积不了解,就很难回答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完成,聪明的学生也肯定会回家进行测量。
四、提高提问层次性
学生知识在形成上通常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面向所有学生这一原则,从而实现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相应问题的思考及解答当中,提问绝对不是面向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开展的。众所周知,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是先天及后天的各种因素决定和影响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无论是互动态度、知识基础、参与热情、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体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相应的提问问题的时候,必须科学掌握学情,尽可能创设出层次比较丰富的问题,从而确保在教学课堂上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进行思考的热情。
比如,讲授“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层次性,从而确保计算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能够快速解答出那些层次比较低的数学问题,而具有较强计算能力的小学生则可以选择回答那些层次比较深的问题,进而保证小学生在构建数学知识的时候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抽象到具体的。这样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才能逐步提高数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关于提高提问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教学保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也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日渐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设计、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及正确处理提问结果的态度出发,考虑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明确教师引路人的身份地位,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活跃,挖掘自身的数学潜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渭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要求及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7(4).
[2]汪明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