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盾霞
广东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褚国昌中心小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108
摘要: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数学学科角度上去看待、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使其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去进行问题的解决与答疑;以此来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实际所需的知识运用、实践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其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开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对数学能够有深入理解。”但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审计能力;培养策略
实践证明,导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质量差以及学生出错面大的主要原因为学生审题不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量关系分析方法的掌握,而是在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须注重学生正确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一)问题情景的干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问题情景的干扰,首先是陌生的问题情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数解决问题的题目都很陌生,例如“利率”这一部分知识中有关于银行利率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实际接触过,所以会影响到他们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审题。其次是复杂的问题情景。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许多数学问题的阐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甚至还有图表的列出。在实际审题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数量关系的提取,还需要理解图文内容等,由于小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从而给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审题造成了一定困难。
(二)知识经验与思维定式的影响
相信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年龄较小,且缺乏一定实际生活与知识经验;而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常常存在着非常专业的且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术语以及概念等,例如“同样多”、“扩展”、“体验”以及“经历”等,而小学生又不知道这些数学术语的具体含义与意思,从而影响到对问题题目的正确理解。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习惯用自身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来思考、分析与解决目前所遇到相似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1]。例如在“路程、时间、速度”这一章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题目“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经过3.6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其自身思维的影响,将这一问题当做相遇问题来进行解答,从而最终导致解答错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中审计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一)巧用“读”法,培养小学生良好审题习惯
第一:准确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很好的保证学生审题质量,那么就必须从培养小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开始,应培养学生在日常审题过程中绝不会出现“看错字”、“添字”与“漏字”的好习惯。首先,在日常解决问题教学中,如果看到一些题目文字内容较多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先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跟着读一遍。在实际读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题目的类型,哪里需要重读、停顿或者是断句等等,教师必须要表示清楚。其次,教师需要结合题目类型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清楚为什么这里需要重读、停顿或者断句等等,这样一来则有助于相关数据信息的掌握,便于后续问题的解决。
且在领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做出严格要求,教师怎样读就要怎样读,一定要将字、词、句读完整、读准确。最后,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读题的形式与要求,例如大声读或者是轻声读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则能够学会读题并掌握一定的审题方法。
第二: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独立审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每一题最少需要读两遍,可以教师领着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一遍或两遍。教师领读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哪些地方是需要断句以及哪一个字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让学生在实际审题过程中可以将关键词圈画出来,从而以便于题目内容的理解与解答,以此来培养其良好审题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切实做到题干内容“过指”、“过口”、“过心”、“过目”,达到多方合一。例如,有这样一道问题“红红的篮子里有15个橘子,红红篮子里的橘子比明明篮子里的橘子多2个,明明有多少个橘子?”如果在审题过程中,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那么则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注意力放到题目中的“多”上面,进而下意识的列加法算式,但如果认真读题则可得知红红比明明多,而问的是明明有几个橘子,最终结果则是需要列减法;这个时候所有学生都能够明确认识到审题是多么重要,即便是没有老师的要求,学生也会认真读题。
(二)抓住关键词,提升小学生审题能力
首先,“抠”,指的是深入挖掘出题干中是否有“陷阱”的存在。例如看看题目内容中有没有存在需要进行单位转化的,或者存在干扰性的信息,又或者存在需要注重关注的关键词[2]。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位工人在挖水渠,上午挖了10米,下午挖了5米,请问这名工人一天之内一共挖了多少千米的水渠?”从这题目中可以看出已知的单位是米,而最终问的是多少千米,单位不同。大多数学生都落入陷阱直接计算出10+5=15(米),但却是错误答案。因此,针对这样的陷阱则需要仔细抠题才能够避免。又例如“周末到了,一名班主任带领班级54名学生去划船,男生与女生人数分别为36与18。其中有24名男生已经在船上了,问还有多少男生没有上船?”从这一题来看其中存在着很多的多余信息,而这个时候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抠出对实际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从而才能够正确解答问题。其次,扣关键词,例如“琪琪今年6岁,爸爸比琪琪大24岁,爷爷则比琪琪大56岁,问今年琪琪爸爸与爷爷各几岁?”乍一看题目只有一问,但如果学生能够扣到“各”这一字,那么则知道实际题目是两个问题,需要分别计算爸爸与爷爷的年龄。
(三)对比辨析,强化小学生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指导学困生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虽然部分学困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无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如果想要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审题质量,那么教师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审题能力的提升与强化[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可以采取对比法来教学只有一字之差的问题,如“5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与“5与6相加的和是多少?”,大多数学困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念常常都是一个迷糊不清的状态,对于这种题,时常分不清,所以,为了避免其胡乱答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题目做一个总结,归类到一起进行比较教学,通过对比辨析,学困生则能够慢慢区分题目的不同。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针对小学生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希望可以各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霍月桂.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以"解决问题"教学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16):52-53.
[2]吕晓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分析[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5):112-112.
[3]王丽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审题的策略[J]. 信息周刊, 2020,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