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城内北街小学, 山西 吕梁 033400
摘要:思维导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简化知识的复杂性,将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提升数学素养。与此同时,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改下,将思维导图这一行之有效的笔记方式和思维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既是增强小学数学系统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1 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源自英国,由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最初作为一种笔记方法,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式思维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内容的实质,在实践中形成系统性概念,将复杂烦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知识,实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考效果的协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发散性思考。在发展过程中,思维导图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常见的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其特点进行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思维导图具有焦点集中性,以中心图像为基础进行扩散,层次性也是常见的特点,通过图形的分层进行知识分解与连接,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利用关键词进行知识提炼,掌握知识内容的精髓。思维导图与人类的大脑相似,常见树状结构,以网状脉络为辅助进行知识分解,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大脑的想象思维,掌握知识内容,加深记忆理解。
2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现状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处于迷茫的状态,教师教的疲惫,学生学的乏味,很多核心概念无法理解,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尤其是乡村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和思考样态上,都是相对比较弱的,具体表现在:(1)教师运用不同方式讲解数学的关键概念、运算定律、规律,学生多是表现为当时明白理解,过后会模糊不清,甚而很快遗忘;(2)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老师不说,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对所学知识不反思、不整理、不质疑,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凌乱,缺少对知识的整体认知;(3)很多学生能解决熟悉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却无从下手,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数学知识涉及内容过多造成的,许多学生感到数学知识零散繁杂,很难厘清数学知识间的线索以及它们内在的联系。
针对这些现状,笔者认真研究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思维导图所要能达到的效益是教学目标简明化、核心知识结构化、学习方式多元化、思维品质健全化。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应用思维导图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和联想这两种方式来帮助使用者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思考过程。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因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个具体的数学概念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然后从这个数学概念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分支将关于这一数学概念的数学知识都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理解同一个概念,从而达到先化整为零逐一突破、再化零为整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在完成某一章节或某一阶段数学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将各个数学概念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一张总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本章节或本阶段所学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时,也可以先画出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分支上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想起与中心点上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加深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三角形”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方式”“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作为五个一级分支,表示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对每一个一级分支进行延伸,比如由“三角形的特性”这个一级分支就可以延伸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四条二级分支。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基本图形”为中心点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整合起来,在这张总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 引导思维导图教学,创新数学思维
思维导图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是传统的分支状,也可以是放射状或者网状。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形状是数学上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理清自己的思路所创造出的“艺术”。因此,思维导图是有美感的,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所采用的思维导图模式是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扩展。中心以“分数”为主,当教学在讲到分数时,首先会对所关联的数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即“除法”。在除法当中,所涉及到的“除数、被除数、商、差”这几个名词可以和分数当中一一对应。当学生们对除法重新熟悉之后,便回到“分数”的认识当中。其次需要明白的定义是“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分数的特征”,“假分数”这几个都是围绕“分数”所展开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思维导图的构图时,可以将其描绘成一个放射状,再一层一层地详细剖析知识点。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分清楚“分数”的几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形成一个关于“分数”的知识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并且激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3 思维导图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象的思维为主,对于课本上的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知识,有时候会很难对于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从而对于知识的运用可能只停留在例题的标准,同样的知识,换了一种说法便不在掌握,而这种情况都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不能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拓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经历的第一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干巴巴的讲解枯燥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全凭自身的短时记忆进行学习,是很难学好数学的,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色彩,形状的思维导图,来刺激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记忆中充分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时,利用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画出不同形状,介绍不同形状的特点与性质,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让学生通过此框架来进行更深一步的联想,根据个人理解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思维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教师明确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践,为学生营造优质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进行钻研探索,提升学习质量,促使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阳.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42):114-115.
[2]魏小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