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林纲东
[导读] 自主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它直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纲东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延清学校  
        摘要:自主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它直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时期,是小学教学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快速提升,但自控力相对较弱,能否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决定了学生能否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体系,为初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它讲求逻辑体系的形成和思维的开发,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基于学科特殊性和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数学教师亟需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进行探索研究。
        一、以生为本引导自主思考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以生为本,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点,用问题作为自主思考的驱动力,通过合理设置趣味学习情境,设定有效的探索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进一步主动思考和探究,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内容时,教学重点在于充分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学习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让他们去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正确计算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复习已有的一位数除法计算方式,板书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计算。其次,可以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趣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出示40只圆珠笔和一些盒子,让学生来动手分成10份进行分盒包装,到底要装几盒才能装完?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列出可行的算式,进行口算和笔算验证结果。通过这样的贴近学生日常的趣味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快速理解“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意义,它能快速帮助学生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计算40÷10时,可以联想到已学过的乘法40X1=40,想到40÷10=4。也可以根据个位数除法4÷1=4,想到40÷10=4。
        二、改变形式科学引导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要想让学生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应改变教学形式,不能一味的以自身为主,将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或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式和最终答案。这样会使学生丧失思考能力,产生惰性心理,遇到问题会直接想到去依靠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从而渐渐放弃这门课程。教师应转换自身的角色,正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指引自行思考,自己探索,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有了参与感和存在感,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实施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进行。
        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不要直接讲解小数的定义,可以先写下多个小数,让学生们对这些数字进行观察,并让多名学生起来回答观察到的这些数字和以前学的有何不同,通过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并采用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了解小数的定义。

在教授小数运算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方式,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回答解题的方式,起初学生肯定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或指正,让学生逐渐接近正确答案。这种引导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得更加扎实,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步骤。
        三、合理分组小组探究
        自主学习很重要,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个人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候会遇到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但是要各种学习水平的人互相取长补。比如一个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是比较马虎,另一个学生做事细心但是思维能力较弱,把他们分到一个组里就会互相取长补短,事半功倍。当然一个组中不只是只有两个人,可以把不同的人组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优势,在小组中各显其长。教师可以给每组布置一些研究性任务,让他们自由讨论,通过大家一起思考解决问题比较高效。
        比如教师在讲《圆的特征》时,可以在教课前让学生小组讨论预习,大家一起来说自己的预习心得,每个人都说自己认为的本节的重点和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小组能解决到的问题,就小组解决,如果说有些问题,小组讨论研究不出来的话,可以在老师教授的时候向老师提问。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把握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和他们掌握不到的地方,教师们在教授的时候就掌握学生们的疑问,然后再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成小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们的交际能力,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自己讨论解决掉,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提高。
        四、树立自主学习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鼓励,使其学习信心得以增强,放下对数学的畏惧,大胆地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从而提高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圆柱体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对学生的主动提问多加鼓励,先抛出问题“将圆柱体充分展开平铺,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形状?”小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在利用教具或多媒体演示之后,能够直观地发现铺开后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从而也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理解了圆柱体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又如,在讲解“分数化小数”相关内容时,一般学生对于分母为10、100的分数很容易转化为小数,但面对7/25这类的分数则会显得有点茫然,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去找寻25与100之前的关系,进而将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4倍,也记得出7/25=28/100=0.28。如此一来,学生今后再遇见这类题型便能够轻松解答,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主动与自信。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逐渐加大的,数学世界是逐渐展开在学生们的面前的。而在这个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习惯的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要能够非常充分地满足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基本要求,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无阻,从而让自主学习活动逐渐变成学生们的习惯,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报有更大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琳.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8(10):174.
        [2]李媛.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