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标
广东省博罗县石坝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100
摘要:初中学生处在价值观与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的实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成为新时期知识、道德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顺应“育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是班主任应当不懈追求、深入实践的工作重心之一。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性;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教学改革的推进下,德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德育是学校教学中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坚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在进入更高学府学习及走上社会后成为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与良好的品德修养的人才的基石。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学生在认识观念上具有偏差
当前的初中生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中长大,难免与班主任在认知、观念上具有较大的鸿沟,班主任如果不结合实际观察、分析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充分理解当前时代中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多方面因素,仅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社会要求、成材要求、道德观念等的传授,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德育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二)心理健康教学水平不足
近年来不断有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热点新闻涌现,引起了大众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学生密切相关、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学上的能力较为欠缺。具体可表现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与心理健康教学理论、经验不足两部分。许多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只是围绕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与行为规范展开,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干预,导致德育工作落实有效性不佳。
(三)德育管理目标上的不足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的助推力,也是学生提升心理认识、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做好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班主任依然仅以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工作目标的重点,并没有将德育工作纳入班级管理中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德育教育随意性较大,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目标。
(四)教学手段上的不足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许多教师仍墨守成规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德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理论,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没有切实从实践中观察每一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状况。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也只采用奖罚式的强制性管理方法,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情感因素,学生也很难主动地融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去,导致德育教育质量不高。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与有效性的改善措施
(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初中生对事物的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极易“有样学样”,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广泛、最紧密的教师,因此,班主任应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个人修养作出严格的要求,力求发挥榜样力量,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例如,班主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应坚守师德,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有学生存在意见,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并信服班主任的德育教学,从而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德育工作。
(二)将德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
初中生处在思想逐步形成、人格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心思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等特点,容易被网上和社会中的负面信息影响,也易因生活中的挫折产生难以消解的心理症结,需要教师多加重视。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密切结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开展易为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对于有明显“叛逆期”表现的学生,班主任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宜过于苛刻,应当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采取引导式的教育手段,消解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抵触情绪;对于一些因家事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学生,教师首先不宜过于声张,应在合适的地点与时间同学生进行诚恳的谈心,用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成熟稳重的建议去开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早日走出阴霾。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也可以充分利用年龄的优势,对学生展现友情、亲情一般的关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环境
班主任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和谐的班风与民主的管理两类。
班风是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班主任应努力创造和谐、团结的班风,促进学生友爱共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有赖于班主任平时对学生人际交往、同学关系的多方关注。例如,班主任在遇到同学发生矛盾、争吵的时候,应采取引导式的劝说手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动学生相互礼让、互相宽容,让同学们互相帮忙、共同进步,让班集体更加团结,让每一名同学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让德育工作在班集体中无形地实施。
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应当加强全面、民主、有效的班级管理。具体来说,班主任要积极参与班集体中的各项日常管理与大小事务,例如,在早晚间的自习课中,班主任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状态,在发现学生有不专心、搞小动作或影响他人的情况时进行有效的督促;在班级卫生管理项目中安排学生认真、细心承担卫生事务;对于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应不吝鼓励,而对于自觉参与班级建设、维护班集体荣誉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等等。
(四)强化家庭教育,与家长充分沟通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班主任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利用如家长会等渠道向家长传达科学的德育理念,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管齐下,共同完成德育工作。另外,班主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识,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
班主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德育工作与书本知识充分融入,推动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许多学科知识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的素材,班主任在平时应当注重对这些素材的挖掘。例如思想政治科目的爱国主义、语文科目中古人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都能作为先进素材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施,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工作的影响。
(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教学
在信息时代中成长的初中生,对于网络世界的熟悉程度或许是班主任无法比拟的。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熟悉且兴趣更高这一点,开展网络平台的德育工作教学,在推进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时还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常常对近来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形成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拉近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重要性,班主任应当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落实德育工作目标,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情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育人思想,让德育工作的开展更有意义,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新时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素质与知识技能的先进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坤林[1]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初探[J].读天下(综合),2017
[2]黄绍阁.初中班主任德育技巧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