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中职学校创新文化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徐慧
[导读] 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应当结合专业学习,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徐慧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0

        摘 要 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应当结合专业学习,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创新教育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口号形式、场室重复建设但应用率低、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环境变迁,借助知识生产模式3理论视角来探讨网络化知识共建共享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文化生态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3;文化生态;创新教育;中职学校
        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离不开文化生态系统体系的理论滋养,文化生态理论重视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重视文化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卡拉雅尼斯和坎贝尔教授在其《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中知识生产、散播和运用》一书中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 3”的概念描述了“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的新知识生产现象,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缄默性,是不确定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且重视探究学习,是将学生置于各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空间基础上,开放对未知领域的研究,强调所有组成者的共同感受和拥有显著的共同潜意识。同样是以人为主体,同样注重文化或知识内部与外部的开放的,互动的发展观,使得知识生产模式 3和文化生态理论形成天然的默契,这种统合视角下所倡导的创新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是对于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支撑。
一、时代诉求:中职学校创新文化生态建设背景
        (一)、知识生产模式革新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通过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拉动产业转型,带动创新创业探索新的生长点,建设配套硬件及软件环境,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这背后的推力正是与模式3相契合的知识共享网络(Knowledge Xchange,简称KX)。梳理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政策事件时间表,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国家对互联网+创新的支持力度递增态势,引导方向逐步明朗化。正如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报告中强调的: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跟不上这个时代就可能永远被甩在后面。我国社会正经历从只是模式生产2向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型,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和知识体系创新必将深刻影响我国的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
        (二)、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内部诉求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未能体现“产学研”融合。企业的研发流程及需求与学校教学流程及要求不匹配;创新研发所需的时间成本、软硬件成本等无法保障;企业自主研发倾向明显,对“产、学、研”一体合作依赖较少。第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持续可持续发展性。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目标应当是让学生通过专业训练习得的创新意识和方法,在形成知识理想共同体的过程中,分析预见创新点并开展实践探索的能力。第三,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未能体现多元化、专业化。学校既没有将教师“送出去”,在实际工作场域中锻炼创新能力,也没有“迎进来”,引进来自企业、行业、社区等的培训师资力量,使得中职学校的创新教师队伍创新专业能力不足,教学内容理论多余实践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愿景目标:中职学校创新文化生态建设标准
        (一)、创新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依据
        从研究视域上讲,文化生态的研究重视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重视文化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创新文化生态系统是指由创新文化的核心内涵、创新文化构成要素、创新文化内外部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发展的统一体。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网络、信息共享与知识溢出、人才成长与发展三个方面。结合文化生态话语体系,搭建基于高度开放的网络化知识共同体和知识竞合机制为主导的创新文化生态系统,提供满足其自身特征和功能结构的内部体系,及促进其发展的外部支援环境,形成完整的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厘清其中的关系后,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可以用图1来表示。

        (二)、创新文化生态建成目标
        知识生产模式3下的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应打造一整套完整的围绕“认知+实践”即思维与行动 (Thought & Action,T&A)教育理念为中心、内外联动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学校、社区、市场紧密结合的特色创新文化生态体系。该体系由认知教育、实践教育和保驾护航的学校内外保障性资源构成,为我们提供机制探索启示。
        首先、达成创新文化价值共识。创新内涵本身蕴含着不确定性,创新点的产生并不依赖刻意为之,而是在一种开放的,思想碰撞的状态下产生的。创新教育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以不断刺激其通过革新思维模式,积累实践经验而获取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形成创新知识流动网络。随着创新范式和知识创新演进的过程中,学校、企业、社区等为多元主体的组织间知识流动正在由“线性”向“网络”模式发展。再次、完善创新文化生态机制。创新文化生态机制主旨应包含两个方面:鼓励创新实践和宽容失败。创新文化生态机制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既要有保障和激励机制,同时也要有容错和再造机制,也容许创新尝试失败,容许一定程度的成本损耗,并鼓励那些创新失败的团队,查找问题,再研究再突破。
三、实现探索:中职学校创新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构建一个拥有共同创新价值观和理念共识的联盟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集合对某一领域有共同兴趣爱好,有研究动机的人形成资源“共学、共建、共享、共创”联盟。
        (一)、打造“互联网+”创新教育云平台
        打造基于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形成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这种文化生态系统应当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弥补学生因受教育水平、信息接收途径的不均等而造成的知识生产能力的不平衡。基于互联网技术打造创新教育云平台,借助互联网知识传播的随机性、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低成本性等特征打通政府、学校、家庭、学生、企业、行业、社区等元素的信息沟通壁垒,可以让创新的生成多元化、开放化的同时也暗含竞争元素,同时建立实体的创客空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创新思维在线上云端凝聚,在线下照进现实。如图2所示。


        (三)、建立阶梯式培养机制
        创新教育应当是融汇贯穿在整个的在校期间的学习中,搭建一个连贯的培养机制非常重要。在中职学校进行“三段”式探索。第一阶段,校内的各专业应当开放专业共享公共空间,开设各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介绍、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介绍等方面的课程。为全体学生了解各专业情况提供机会,为学科共融创新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开设创新实践课,学校打造创客空间,提供公共资源和设备,教师和学生共同成立校级创新工作项目团队,为期一年,一年后学校验收成果。第三阶段,将二年级的项目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和著作权等,与企业合作完成知识到使用的转化。对于具备创业潜质的优质项目,紧扣当地创新扶持政策,校企双方提供支持,使之升级为创业项目。如果创新失败,创新团队可以回到阶段二,回炉重塑,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四)、提供软实力惯性支撑
        学生意识培养和素养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创新教育的成效直接与教师教学水平相关。
        首先,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钻研创新的能力,成为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创新导师,即“三师型”教师。在具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要主动公关,与当地有规模的优质企业合作,特别是让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开发,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
        其次,中职学校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项目,提供多种活动方案、资源、咨询来让学生有机会边做边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研讨会,给学生提供分享与讨论创新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构想;学校应提供各种项目支持计划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金等。
        中职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探索建构产学院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换的科研体制。未来的中职学校创新教育势必要建成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提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探索。



参考文献:
        [1]Solomon G. 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168 -182.
        [2]Sarasvathy S D,Venkataraman S. Entrepreneur-ship as method:Open questions for an entrepreneurialfut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1):113 -135.
        [3]熊华军.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2):19 -25.
        [4]谢如梅.创业管理教育在 Babson College 之我见[J].创业管理研究,2008,3(3):147 -157.
        [5]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霍丽娟/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2019-09-29/38P]
        [6]李成.论文化生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20:18页
        [7]于颖、谢仕兴、于兴华.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意蕴解析与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2-17.
        [8]郑刚.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