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刘军
[导读] 新课改标准中提出新时期我国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促成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
        刘军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新课改标准中提出新时期我国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促成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因而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新时代,初中体育老师应该发挥学科优点,培育学生的耐心、身体素质和意志,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为促成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而,本文讨论了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体育课堂;渗透
        前言:初中生是国家将来的希望,其正确三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初中体育老师应该借用课堂教学协助初中生建立更好的价值观。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比如怎样与人和谐相处、怎样更好做人等。只有将教学和德育融合,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体育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本文从这几点加以论述,希望为有关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
        一、1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初中体育教师拥有的健美体制和人格魅力
        初中时期体育老师,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知识和专业的体能训练,其身体素质很好,有良好的健美体质,良好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和感染力,加上体育课程本身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让多数学生也希望获得健美的身材,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渐融入到德育教育。
        2.有助于德育教育渗透
        体育学科更多向着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别的科学对比,其实践性更高,不但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学习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体验,让学生端正自身行为,完善自身人格。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动态教学实践中,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人格魅力,因此,体育课的特殊性给德育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中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吸取速度快
        初中学生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渐渐成熟,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该时期他们的学习较强,能够对知识快速吸收和掌握,其分辨能力也有了一定雏形,这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二、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1.从课堂纪律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过程中,每节都需要在课堂前让学生排好队,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做不到,他们没有养成上课前排好队的习惯,老师需要要求学生做到,可使用队形队列和快速集合游戏锻炼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经过几节课训练,在上课铃铛响后,学生都可以做到。
        2.结合课堂常规和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确保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老师应该按照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状况重点在课堂上传授讲礼貌、道德、守纪律,加大组织纪律教育,让学生渐渐养成遵循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思想性强,这是由于不同运动项目,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有差异,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田径运动会让人感到乏味,但通过长期坚持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和坚韧的品质;球类项目则需与同学一同进行,才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进学生的勇气,相互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1]。
        3.结合不同组织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能力。老师应该将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不同环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比如,在队列练习中,能够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经过对场地仪器的保护,增加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表扬好人好事,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课前领取体育器材或课后回收体育器材过程中,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契机。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拿好体操垫、木马等工具时,需要学生不能拖拉、领取球类器材时不能乱扔乱放,若是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情况老师要及时制止并纠正,对热爱协助老师和爱护公物的学生进行一定表扬。这样可以延长体育器材的使用期限,还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三、初中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1.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心理疏导
        在小组合作中,一个班级总会有几个体质不佳的学生。对此状况,不管是优秀体育生还是“学困生”,都应该接受德育教育,首先对优秀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其培养关爱他人、悦纳他人的心理,并且更多关注“学困生”,让其培育正视自己、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格。在体育课上,其一,老师要进行一对一的课下帮扶,小组成员不能嘲笑他们,让其有归属感。其二,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让他们逐渐培养自信心。其三,加大与家长的交流,在家长的配合下及时开展家庭指导。在家校一同的努力下,更好的在体育课上渗透德育教育。
2.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节完整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践证明,有效教学评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养成更好的体育学习态度,继而让学生用更好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始终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体育参与的态度、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立德树人。比如在排球课中,让学生联系课堂所学技能进行锻炼,让学生互相评价,从而让他们养成务实的精神。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排球练习,引导学生结合小组成员课上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同时学习到更精确的技能动作,从而实现双赢教学目的。借此经过教学评价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初中体育渗透的有效方式,老师让学生更清楚认识自身,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3.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体育老师应该树立好自己的正面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因而老师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关爱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创新。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老师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
4.将实践学习和教材内容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找到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发现其相似点,联合实际状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体育练习中最基本的长跑、长期坚持跑步运动,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格。又如篮球、排球等,都是集体运动,若想在比赛中获取胜利,就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运动参与应该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在活动中,不但让身心获得放松,增加参与人员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3]。其次,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老师应以体育项目和教材特点融合,安排学生打扫场地、搬运器材,培育学生的劳动理念;在搬运器材中不能随意放置,培育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互相帮助,关心别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优秀的品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实践中渐渐培养出来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老师应该与学生充分传达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建立更好的三观,让学生有团结互助、尊重别人、诚实自信等良好品格,为之后步入社会做好基础,给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袁勇.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No.436(03):86-87.
        [2] 胡芳君.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 科技资讯,2019, 017(014):123-124.
        [3] 赵巧丽. 浅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9):0171-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