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丽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
摘要:基于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建立教育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大数据为基础,深入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讲解数学知识。基于此,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大数据精准教学。是教师应当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略探讨这一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数据;精准教学
随着现阶段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在各行各业都有所体现。其中,大数据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破除了传统教学中学师生难以交互的困境。教师可以通过教与学大数据,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以及易错点。从而能够开展更精确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方向感,效率大大提升。为此,笔者就从以下几点浅谈大数据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利用大数据制定精确化的学习目标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为此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点。【1】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制定合理且科学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进行教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有着初步的估算。然后,让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自主性高的学生探究“经常遇到的哪些函数是基函数?哪些函数是偶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怎么判断?”这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常见的y=x就是奇函数,y=cos x就是偶函数。而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则是选取两个定域内的点,在y=f(x)当中,如果x1<x2时,若在某个区间f(x1)<f(x2),则为单调递增;若在某个区间f(x1)>f(x2),则为单调递减。”让学习能力差以及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了解基本的知识“什么是奇函数?什么是偶函数?”最后再进行汇总。让每位学生能够在课堂切实体会到有所收获。
二、利用大数据开展精确的重难点教学
大数据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命。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教学知识。在高中阶段,数学难度较以往大幅度增加。在讲解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整体的掌握程度开展方向性教学。
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排疑解惑。
在高中数学中,对于数学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应当由学生的反馈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学习“导数及其运用”这一章节的时候,由于本章是高中阶段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注重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容易出错的点。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精确教学。比如说在讲解这一个知识点“利用导函数求函数极值”的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点进行具体的列举教学。如“求函数y=f(x)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f'(x)=0。当f'(x0)=0时,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大值,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小值”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进行知识点的检测。观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接着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继续重复讲解。
三、利用大数据实行精确的教学辅导
高中数学的教学应当深入于实际生活当中,在高中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听不懂也不敢问的学习困境。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指定分析某一位同学错题部分,以及经常失分的知识点。精确地为学生开展教学辅导,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2】
大数据所带来的便捷性,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都有着清晰地了解。例如在进行讲解“对数的性质与图像”这一章节之后,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找到学生难以掌握知点而产生的错误。然后将班级内,部分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对比。若产生同样错误的情况。只要专门为学生进行辅导。比如说,当学生出现底数小于0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找到学生再次单独讲解对数图像的性质,是一条通过(1,0)点的曲线。且底数恒大于0。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这个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精确到每位学生,提升每位学生的数学水平。
综上而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入到课堂教学的舞台中,并为教育提供崭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大数据教学所带来的优势,积极地采用大数据来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教学。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为每位学生精确地制定学习目标。进而开展针对性,精确性的重难点教学。最后,要基于大数据主动发现,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和完善自身。进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史亚妮.大数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海南),2020:50-50.
[2]杨原明,冉春莲.大数据辅助数学学科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