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
福建省建宁县职业中学 福建建宁 354500
摘要: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只有产生深厚的情感才能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情感的生成离不开目标的预定、课堂的探究、信仰的树立与亲身的实践,因此教学就需要从生成、认知、践行等方面入手,促使情感的生成。
关键词:生成; 目标; 认知; 践行; 信仰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1]。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离不开政治情感的生成,通过情感生成激发政治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分析社会现象,自觉运用法律积极进行公共参与。
1、目标与生成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有相应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当然目标的确定还应该尽可能地与社会实际、考试要求相吻合。科学合理的目标对于政治情感的生成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明确学习的方向、定位知识的重难点与高频考点,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散到综合,步步剖析层层深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目标的预设性作了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还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形做了多种假设,并制定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我们沿着所设计好的目标“快乐”地出发,结果当然也是师生“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知识的预定目标。在看似“完美”的课堂下,可能有时候我们忽视了课堂资源的使用、课堂生成的不可预设性,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积极反应,忽视了学生心底的情感需求,再加上以考试为目的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把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目标是否实现的最重要标准,那么目标的完成与情感的生成必然出现了裂痕,很难实现跨越。
比如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必修二4.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课时,我们可能预设的情感教学目标是:在理解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正确的权力观念。一般教师会创设城管和小摊贩冲的事例:小贩乱摆乱卖,城管劝说无效,最后双方起了冲突,城管执法人员失手推倒了小贩,小贩抡起木棍砸向城管。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分析城管和小贩的行为,目的是探究依法行政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同时公民也要守法。按照教师的预设,学生应该从法制角度理性分析城管和小摊贩行为的对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不一定会随着我们的预设而走,比如学生可能会纷纷指责城管的行为,而没有看到小贩也有违法行为;学生即使认为城管有错,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谴责城管、同情小贩;甚至学生可能会认为城管都是坏蛋,就是该打……但是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这种情感体会和需求,而一味地让学生依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思考,那么政治情感就无法生成,一节看似“成功”的课堂实质“危机四伏”。
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情景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然后告诉学生小贩存在的必然性、城管对小贩限制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城管队伍建设的措施等等;让学生理解城市建设必需要加强对小推贩的管理,但是在管理之中也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对小贩的管理不能完全断绝了他们谋生的道路,而应该更好地规划以实现城市发展与小贩管理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看到城管队伍建设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能因为不足而否定成绩,也不能因为成就而忽视了缺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求合理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去完善。只有让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生成问题、依托教材资源探寻答案,才能从理性法制角度去分析人物行为,在生成情感的基础上实现认同,并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2、课堂与认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政治情感最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认知教有是重中之重。那什么是认知呢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2]。
认知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情景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考辨别,继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情境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就更不用谈思考辨别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经验有限,对问题的看法会出现偏颇,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使外界信息刺激与自身思维产生碰撞思维,才能引起共,转化为情感。比如,我们在讲解高中政治必修二6.2《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如果仅仅是知识传授是很难产生互动和共鸣的,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这时,我们可以引入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内容进行探究。我们开始需要给学生展示的是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可以筛选《辉煌中国》这一纪录片里面相关的内容,从听觉和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步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各方面归纳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继而引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从逻辑思维角度使学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然后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材料中我们需要重点向学生说明的是中国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和高度智慧,从这一点上取得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就西方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进行辨析,深化理论升华情感。这样,我们通过由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使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识到其正确性与必要性,自然可以激发学生运用自身感受去思考知识,产生共鸣,引起情感升华。同时又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
3、践行与信仰
政治情感的生成和认知必然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情感信仰,反过来又能够推动政治情感的生成与认知的加强,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学生对于“依法治国”这一知识往往会表现出“被动”和“冷漠”的态度,即使他们内心真的认同了法治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一切离他们太遥远。教师应该以学生能够自身感受到的事例出发,从实践中加强信仰。比如教师可以以《国歌法》为切入口,告诉学生该法对国歌的使用的一些具体规定,并让学生对照自身和身边同学的行为分析自己和同学们行为的对错。接着,我们需要让学生思考:仅仅靠道德教育能够实现对国歌和国家的尊重吗国歌法的出台如何在法律上弥补了民族情感教育的缺陷《国歌法》相关的规定是不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呢全国人大制定《国歌法》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了法律程序的呢……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身边的行为,使之认识到尊重国歌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在我们身边,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引领着我们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可以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法治教育的:当学习公司经验和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设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当学习劳动与就业时,可以提醒学生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当学习市场经济时,可以让学生体会遵循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当学习公民权利和义务时,需要启发学生用“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在这些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会感受到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法律信仰慢慢会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就好像“红灯停绿灯走”一样成为了一种行为自觉与情感需求。
总之,政治情感的生成来源于我们身边无声无息的教育,教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生成政治情感与自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浦巧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周兵·新课改背录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IM]·速读旬刊,2016年6期
[4]马蕾·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师生互动研究[G]·华中师范大学,2017
[5]习高雅静·积极政治情感问题研究(G]·北京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