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唐海燕
[导读] 古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遼,和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涵养着人文,砥砺着智慧
        唐海燕
        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小学校    
        古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遼,和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涵养着人文,砥砺着智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蕴涵着博大丰满的精神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理应站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突出学生的感悟和意义建构分量。
一、朗读,古诗词教学的“绣花神针”
        读,是通往古诗词意会的桥梁。古诗词的教学,要以“读”为本,体现“读通一读熟一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想象、欣赏、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唱读等,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
1、导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的韵味从诵中得来,兴趣从诵中产生。语感从诵中积累,素养从诵中培养。课前老师以吟诵或朗诵的方式引出相关主题的诗,让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为课中唤醒学生潜在的情感奠定基础。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文意信达”,是用以强调对读音的要求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还须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与起伏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古诗的情感和韵味才会初现。
3、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印象最深的词语,挖掘文字深度,根据自己对词语理解展开想象,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可以想象其中所包含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内容;对于描写景物的字词,可以想象它所蕴涵的景物色彩、数量、形态、动静、光亮等信息,通过想象把这些字词所描绘的单个图景画面呈现出来,把握整首诗描绘的主要画面。
        例如《江雪》这首古诗前两句描景,后两句写人,前两句最后一个字“绝”“灭”和后两句第一个字“孤”“独”都是一对近义词,这四个词语既是牵动整首诗的关键字词,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词语。教学时,我紧扣这四个词语分层次教学:
        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江雪的独特的词语,读出“绝”“灭”“狐”“独”这四个词语的轻重缓急,引导发现这是两对近义词,并通过拆字、勾连、想象等多种方法把词的意思读懂然后引导学生涵泳内化:这首诗描写的是雪景,你从“绝”和“灭”这对近义词中看到了怎样的雪?在这样的雪天里只有一个人,你从“孤”和“独”这对近义词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和一幅怎样的雪景,并给你所看到的画面起个名字。通过揣摩,学生把词意串联起来,用画面的形式自然地把每句诗的意思展现了出来,这就是品读的魅力!
4、 诵读,情到浓时难自已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这样引导:
        师:虽身处于美景之中,但离别的心情如何? (不舍、不忍离去..... )
        师:从哪句诗、哪个词最能看出李白和王维对友人也是依依不舍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是什么意思? (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此时此刻, 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单。)
        师: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当孟浩然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到--(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登上黄鹤楼,可是见到的依然是--- (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一句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读后两句时,我发自内心的深情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体会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友人深厚的友情。学生在教师富有意象性语言的引领下,对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的体悟达到了高潮。有了如此引读,不再需要琐碎繁冗的逐字逐句讲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意象捕捉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


5、拓读,此情绵绵无绝期
        学习古诗,可以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古诗句。背景知识就是与诗词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知识、历史背景、现实情景、作者经历、背景故事等。
二、想象。古诗词教学的“倚天宝剑”
        有人说诗是有声画。朱光潜先生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读者,都必有一幅画境或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将诗人传达的信息进行一种触摸 和还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1 ,扣住字词入意境
        教学《如梦令》欧鹭画面,我这样引导: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生:“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
        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鹏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 一声,一群鸥费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
        如此这般,将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学生进人了暗蓄的意境中,自然感悟到了精妙所在.
2.抓住“意象”感意蕴
        在潜心会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大胆想像,能促进字词理解、引入如画之境、滋养古诗妙趣、激发情感共鸣、提升语言表达,能让学生逐渐感受其丰富意蕴.
三、创作,古诗词教学的“扬帆器”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重诵读、轻语用,一节古诗词课学生读读背背就结束了,而没有读和写的结合,就谈不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古诗词教学中深人挖掘古诗词的语用点,让学生内化且习得语言,厚积薄发。如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我出示两张风景图,让学生在画中仿写古诗词,学习写古诗词时用上数字这种写作手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了语言支架帮助学生。课堂上,尽管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他们还是写出了一些比较精彩的诗句。例如“成对燕子湖上飞,青青杨柳把手挥。”“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轮明月照溪边。”等。这样的诗句还显稚嫩,还有模仿的痕迹,但对学生来说,已经收获很多了。由此可知,只要我们长期以读带写地训练,让学生练就”童子功”,学生的古诗词涵养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文字表面触及文字内涵,得法于课内,学以致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落地、生根、发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