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松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中心小学 贵州 安顺 561007
摘要:在我国教育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新课程得以不断推进,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序思维”是学生具备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当通过有层次、更系统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形成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依据线索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析“有序思维”的内涵、价值与特征,寻求建构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有序思维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学校老师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指导人、引路人,如何正确且全面地发挥教师们的正向作用,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加是重中之重。数学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1小学数学有序思维的三项能力
1.1有序观察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练习题大多是以直观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题目的条件、问题等都蕴含在图中。
1.2有序思考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答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缺乏有序的思维方法,解题肯定非常困难。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提升有序思考意识的同
时,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
1.3有序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比较简单,缺乏条理。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通过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2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建构途径
2.1基于认知结构,建构学生有序思维
曹才翰教授认为,“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鉴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及时掌握学生当前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利于教师开展有“序”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前测法”准确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是建构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有效途径。
2.2加强数学练习,培育敏捷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存在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许多学
生尽管可以把握数学知识,但使用时却有许多问题。教师经过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感度。例如,在讲解加减法知识点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过程是顺位加法,尽管最终的计算结果准确,但是他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公式进行转变再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更好地精简计算过程,减少计算时间,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把握数学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敏捷思维。
2.3注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课堂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
生很少有机会独立发言和积极与老师交流,而且如果只是老师在一味地提问,学生也敷衍地回应,那么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而且浪费时间。结果,教室的气氛非常阴郁,学生害怕老师。鼓励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新思维的摇篮。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除非提出问题,否则学生不会自然地创新。因为创新来自具有生命力的个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个人。在当前的教育中,更多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教室中的老师可以轻松地进行良好的教学。因此,在基础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学模型来引入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总结教师的提问结果,从而动员学生思考知识的内容。形成学生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参与课堂活动,重振课堂气氛,并建立高效的基础数学课堂。
2.4通过合理的想象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意味着一个人可能有更强的创造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合理的想象,从而在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性特点,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学习很有趣味。小学数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成分,摒弃一些不良的做法。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产生合理的想象,让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同时也能够做到更加灵活地运用。小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也伴随着他们大胆的想象和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特别是在解答一些几何性质的问题时,学生如果在头脑中进行必要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呈现出直观和抽象相结合的特点,而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程度、灵活转换程度等都会在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多元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伴随着思维而发展的。当然,大脑里的神经元相互之间产生连接,也是在这样反复的训练当中,通过重复的过程,通过反复刺激的过程变得更加通畅。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直观表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5在反思建构时训练
新课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反思总结时可由学生反思本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质疑,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一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反思:①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跟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相似?(利于学生将知识归类,纳入知识系统。)②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观照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③还存在什么疑问?(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④我可以怎么解决还不太明白的地方?(弥补课堂不足,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和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数学有序思维得以践行并得到提升,必须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只有当教师自身建构了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了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绽放有序思维的火花,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2.
[2]李文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