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挡挡
响水县大有中心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 2246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教学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可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提升听课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教学
引言
要想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这三方面入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图形模拟,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想象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图形模拟,培养小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想象能力。小学生对于点、线、面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是较强的,但是对于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图形,如圆锥、圆柱等图形的接受能力较弱。虽然圆锥、圆柱等立体图形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小学生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对立体图形进行模拟,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对立体图形进行了解和把握。通常小学生见到的立体实物不是镂空状态的,从而难以对其中的点、线、面结构进行了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房屋、球体等立体图形进行360度的全方位展示,为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模型。小学生在做相关习题的过程中,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可以回想信息技术对于图形的模拟展示,在大脑中进行“建模”。
2、包容错误,提升学习动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对于年幼无知、天真幼稚的城郊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较弱,生活、学习的阅历尚浅,经验尚少,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难免发生各种不同错误现象,如不能专心听讲,一问三不知,上课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作业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尤其对于少数学困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比较薄弱,导致在学习上的错误经常不断。面对学生屡屡发生的错误,多数教师心里不是滋味儿,有时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甚至会对这些学生批评、责备。如此处理只会增加他们的恐惧感,让他们更加害怕作业出错,甚至畏惧老师,惧怕上数学课,渐渐地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中,在巩固练习阶段,小米同学在计算0.52+2.7一题时,不知是没有理解算理,还是书写粗心的缘故,竖式中没有把小数点对齐,而是把小数的末尾对齐,使得计算结果出错。直面她的错误,笔者没有批评责怪,而是委婉地说:“小米一定是比较心急,写错了竖式。”笔者边说边引导她回顾小数加法的算理,重新审视自己的竖式,小米自己纠正了错误。笔者边帮小米解释边鼓励小米,“只要以后细心,相信一定不会出错!”在接下去的练习中,小米果真更加认真,错误率为零。
3、提问的时间要适宜
提的问题不在多,而在巧,只有看准时机,提出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的推进。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问,这时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问题,然后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
如教学《四则运算》加法时提问:小新想要吃蛋糕喝奶茶,蛋糕要7块钱,奶茶要8块钱,那小新应该问妈妈要几块钱?抓住小学生爱吃爱玩的心理,提出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求知欲;在学生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时提问,此时提问可以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突破口,从而引发思考,如教学《找规律》时,出示2,4,6,8,16,让学生写出下一个数是多少,此时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可以带有启发式的提问:每一个数和2是什么关系?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思考这些数与2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都是递增乘以2的,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比告诉学生答案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3、引入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与传统课堂由教师把握课堂主动权不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活泼好动,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而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充分地投入课堂,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引入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先自行分成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再将小组成员名单交上来。待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小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内容进行预习,并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案带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作为示意图,然后从教材内容出发,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讲解,让学生参照着示意图理解课本知识,对这两种图形的属性进行基本的了解,学会针对参照图初步辨认和学习周长、面积等的计算。教师应询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检察,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所带来的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案的物体,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现在同学们可以观察其他小组成员带来的物品,看看其他同学所带的和自己的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观察完毕后一起选出小组内最特别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然后通过合作来对这个物品的周长和面积进行计算。”听到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立刻行动起来,积极地与他人展开交流,通过对各个物体进行比较来探索图形的奥秘,而后通过讨论和商量选出最特别的图形。
4、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及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最终达到提升听课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时,为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内容,可以构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生活超市的老板,一人扮演顾客买水果。在生活超市中,梨是5.50元/斤,西瓜是3.50元/斤,桃子是4.50元/斤……一位顾客需要买2斤梨、3斤西瓜、2斤桃子,那他需要付多少钱呢?假设这位顾客带了100元钱,那么超市老板需要找回多少零钱给他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这些问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交流,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听课效率。
结束语
总之,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但提问本身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善于观察学生状态,适宜地提出有效的问题。好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思考,深入思考,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其植.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5):87-88.
[2]王小爱.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3]董仕霞.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评定与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4]何茜.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5]廉殿勤.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