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朱永亮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在小学学习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为学生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朱永亮
        重庆市涪陵区城区第七小学校 408000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在小学学习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为学生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定的基石。在学完一个章节或是学完一本书之后的复习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极重要的,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复习过程,要对知识进行整体梳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将对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课;小学数学

1 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教师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内容的方向和依据,在学生自主复习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学完某一部分的知识之后适度地进行知识回顾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整个知识回顾的过程基本是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的,教师在开展复习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概念,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教师可以在这个大的内容下面分出5个点:十位数减去个位数或十的倍数;十位数加上个位数或十的倍数;十的倍数加上或减去十的倍数;含小括号的加、减法;从一个数字连续加、减去几个数字的问题。在这五个点之下还可以分出小点。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可以分为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三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可以分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三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分为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减整十数两部分。含小括号的加、减法可以分为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和改变运算顺序两部分。从一个数字连续加、减去一个数字可以分为从一个数字连续加上几个数字和从一个数字连续减去几个数字两部分。教师可以提前将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自己在学习中的想法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对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的主题、相关知识点和其所对应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讲解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遗漏的问题展示出来,同时也能将自己思维上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利用思维导图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数学的概念普遍比较抽象,但是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进行复习课教学,使其变得更为具体、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地板砖、魔方、饼干盒等实物图形,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并说出生活中与之相似的其他物品。

而后,教师指导学生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中心向四周绘制多个分支,包括顶点、棱、面的含义,长、宽、高等。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面与棱的特征、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真正理解了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并且12条棱的长度相等。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课教学,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概念知识。
3 帮助学生突破概念难点
小学数学涉及较多概念知识,部分知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容易混淆。教师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对数学概念知识产生抵触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如果在概念性学习中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将概念通过不同的分支进行直观呈现,就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成形象的记忆。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总有学生将其误写成“对称轴图形”。当学生自主复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轴对称图形”内容下面补充一个分支,描绘一个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这样学生就能提醒自己什么是“对称轴”,明白“对称轴”并非图形的名字。学生区分了模糊的概念才能加深对清晰概念的正确理解。复习时,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混淆、单元梳理、区分概念、明确特征、寻找关联等,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归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自我突破。
4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复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之间互相衔接、环环相扣。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内容,将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与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结合知识点之间的区别链接思维导图,并且使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相似度高但本质上完全相反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化的规律、小数、百分数等,这些知识容易混淆,如果能够巧妙运用思维导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学习相似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思维导图进行合理利用,实施有效的对比复习。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过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督促学生自主复习。在回顾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构建思维导图、计算或完成任务,然后再通过交流、比较,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整理知识结构、进行对比复习,有利于全面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实现复习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谈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1(12):32-33.
[2]赵慧.复习课与思维导图整合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界,2021(06):55-56.
[3]吕彬烽.复习课与思维导图整合的有效性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26):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