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丹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322000
摘要: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可供学生开展独立创作,这是美术教育的独特之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征,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意识;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可供学生开展独立创作。这是美术教育的独特之处。美术教育是小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要探究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解决美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教学进步。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小学课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教学观念、新型教学方法和新的教材。小学美术教学目的设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美术教学目的设置的随意性和目的设置的不够详细。在课程变革中提出“艺术学习应从简单的技艺和技巧提升到艺术文化学习的程度”.当前美术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绘画技巧,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这种教学目的不只没有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兴趣,而且无视了美术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开展和构成方面的作用。但是一些美术教师就认为美术教学中不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美术技能,只讲解基础的美术知识就可以,因此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只进行美术欣赏,学生美术技能比较薄弱。多一些目标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提升自我才能。
1.2 教学内容单调
由于小学教师对美术的重视不够,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新缺乏新的动力。很多小学的美术课原封不动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与小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的美术有表现性、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新教科书的标准美术教材虽然比传统美术教材优秀,但教师还要结合现有美术教材,认真长远的考虑美术教材的内容。教师是艺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艺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吸收和应用教育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很多小学的美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选择授课内容,把画的种类作为教学的线索,从生活中重视单调的临摹画作。
这样的教育内容使绘画艺术具有象征性的形式。小学的美术教育内容过于单调,美术基础知识发展不足,对学生美术知识的形成没有帮助。这样的教育理念,无法有效的提高美术教育,学生也无法发展自己的艺术能力、艺术创造力和想像力。更对学生在美术上的专业素养以及作画习惯上有很大的问题,提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2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2.1 创新教学目标方法
学生的基础美术水平都不相同,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的实际精准设计教学目标。想要保证美术教学课堂的高效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如今已经普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影像与图片直观的教学展现特性,做好充足的备案。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并且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许多的展示图片对这些内容进行展示,可单靠这些图片,无法使学生提起探索的性质。教师就应当通过多媒体准备多种多样的动物图片类型,然后搜集有关一些动物特点展示的视频,从侧面使学生对动物特点进行掌握。比如说:大象喝水时候的动作,通过这些学生便能了解到原来大象的鼻子长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动物的特点,再进行美术创作,才能对每一个小动物特点习性了然于心,创造出最佳作品。
2.2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学导入的作用,做好教学引入工作,让学生能通过情境的引入,主动投入到美术创作中,提升自身的美术实践能力。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把握教学导入的时间,提高教学导入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绘画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和记忆,然后,教师让学生绘画,让学生学习有关的美术知识,更要动手绘画。在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美术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美术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给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导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小学生更加理解美术课的主题。
3 结束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要想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展培养技能和提高素养的美术教学,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保证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2] 崔学英.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法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2020(20):10—11
[3] 刘荣.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研究 [J]. 情感读本,2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