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 韦虹羽
[导读]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韦虹羽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   408408
        摘要: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我国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通过培养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学方式、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找到一种适合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思维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优化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六年制教育专业相结合的研究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优化,通过引导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思维能力,使用数字化学习等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1当前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信息意识缺乏,信息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学生为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中没有“信息技术基础”该门课程,所以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学生信息意识不够,掌握信息基础知识的水平差异较大。平时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掌握信息基础的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起点各自不同,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教学起点低,必然会使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对少数尖子生帮助较大,这样就会挫伤一部份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整体教学质量降低。所以,教师如何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教学模式单一,实际操作体验不够
        对于教学模式,同样是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并且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只是通过课件讲解及操作演示进行简单的教学,没有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本身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就缺乏,只通过课件讲解及操作演示进行简单的教学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上机操作能力,反而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需要重视教学的模式更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3解决问题能力不够,创新意识有待激发
        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习惯于教师“问什么”就“答什么”,从而形成一种思维上的依赖。甚至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将答案解出,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去创新。所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问题的发掘,提高创新意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高的方面。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言传身教,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才能更好的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应该定期进行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培训。“教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探索和主体体验,避免将已有知识或经验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信息意识具有内在性的特征,是一种隐性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像常规的书面知识便于学习和接受,仅凭教师层面的挖掘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感悟习得,教师的教学应重视过程的设计、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2.2设计教学模式,重视问题解决
        分层教学与整合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基础水平不等的问题。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测试的形式,在学生上机实践的时候将学生分成几组不同知识水平的群体,根据不同分组,布置难度不同的练习进行针对性操作。通过此种形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知识水平的提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以及不同程度的检测,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生利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知识积累、反思学习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与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观察、计算、分析研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优化计算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部分,除去介绍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建立、使用和维护之外,还可以介绍数据库程序设计部分的应用。组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特点,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绘制流程图,将结构化语言融入其中,再加入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一些经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迎刃而解了。
        2.3指导数字化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创新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特别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那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他们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可以从旁引导,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其在自主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再者,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本就属于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需求,因此,教师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自我实践能力的体现机会和时间。不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机会,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实践来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例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教师需要对学生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软件构成,如果用传统方式,将计算机的组成板书到黑板上,学生会兴趣全无,即使学生去死记硬背了也很难使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创新性研究,可以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放置一台计算机,然后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一台电脑进行拆卸,拆卸后将各组件的名称标注,最后再还原安装。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任务,反而觉得课堂的学习非常有趣。
        结束语
        只有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本源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优势,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时代感。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不断尝试和不断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优化不仅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而且使学生加强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体系,在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完善其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在建立信息意识、形成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优化[J].办公自动化,2019.7(5):9-13
        [2]李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3):20-24
        [3]程伟良.以“变”应“变—新高考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应对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0(25):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