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的精髓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龙娟
[导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龙娟
        重庆市永川区红专小学校  重庆市永川区  402160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正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就是将课堂教学的精髓与实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根本的角色转换,由从前课堂的主宰者的身份,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承担引领、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一  “自主”是学习的第一生产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宽松、活泼、热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健康模式中快乐成长。
        首先,教师应彻底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把自主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位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带领甚至是逼迫下机械而被动地完成的。学生好比一只只没有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鸭子,他们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灌输得多,他们也就接受得多,但是接受得多并不等于消化得多。“填鸭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机械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口袋,不能进行有机的消化,“吃”得多,还会造成消化不良。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主动的有机学习获得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给“机体”补充“营养”。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要做到全体参与,一个也不能少。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既是自己的主宰,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积极性也有高下之分。一部分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带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问题是另一部分不那么积极的“惰性个体”,一不留神,他们就会停留于“真空”地带。这就好比教师交出了“自主权力”这根接力棒,却没有被他们接住,或者说他们接是接住了,却在有意无意间不慎丢弃了,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放任自流。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切忌生硬地把他们生拉硬扯到学习任务上,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课堂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探索,采取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乐学、善学、学好。
        学生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预习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成正比。但是学生是否认真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师应当从何得获取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的做法几乎是流于形式。在课前几分钟,我指名几个举手的学生起来阐述相关内容,之后匆匆结束这个环节。后来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压根儿就没有预习,他们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自有勤奋的学生向老师汇报预习情况,简直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味。那么,换一种方式,专抽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呢?班上的学生有好几十个,总也免不了“漏网之鱼”,再说那些被动起来回答的学生,他们即便回答不了,也无所谓,大不了被老师指责一通,之后再请别人同学起来回答也就了事,如此循环,结果不堪设想。于是,我采取了“分组PK式”预习检查手段。竞赛一类的方式,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每次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时,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派出成员向对方组的任意一名成员提问,根据对方回答的情况进行加分和扣分,几个回合之后,决出胜负。这样,如果该组某个成员课前没有认真预习,他就有“导致小组失分”的“罪状”,给自己丢脸事小,集体利益被损失事大!于是,作为组内成员,为了在PK环节中给自己集体争得荣誉,他们课堂预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就会大大提升。
        第三,“自主”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提倡课课“自主”,堂堂“自主”。可以说自主学习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自主是基础,是关键。一切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都得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好比空中楼阁,没有丝毫价值。

既然教师把“自主”的魔棒交还给了学生,就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参与学习。
        二 合作是适应“自主”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的学习关系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合作商讨意识以及团队精神,可以通过陈述、讨论、辨析的环节,检验自己的的判断正确与否,查找失误的原因,在讨论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合作就好比是一面镜子,照出学生判断的正误。让学生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存优,从善如流。
        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教师参与合作,甚至与家长合作。形式虽然不一,宗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合作的过程也就是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整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其实是思维的发散与综合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辨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理解能力都从中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增强自身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意识,互助意识,团结意识。这种团队意识不仅仅适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他们将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之后,更是一项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合作的过程,人类社会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不管从学生的学习本身来说,还是从他们未来加入到这个社会的创建队伍打基础来说,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滥用合作。学生的合作必须要在学生的自主基础之上进行,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意义几乎为零。某些课堂教学案例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学生尚未进入状况,尚未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意识,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来不来就被老师忽悠到合作的过程之中。例如提出某个问题,根本就不给学生片刻自行思索的时间,不要说跨步前进,简直是在不着边际地飞跃前进。他们在自己的脚跟都还没有站稳的情形之下,谈何讨论交流呢?即便他们参与到了讨论的过程,也只能是随波逐流,于他们思维本身而言,没有丝毫提升。此外,并不是每堂课每节课都必须设计合作的环节,合作充其量只是适应学习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学习关系,它本身没有生命力。于是,当一堂课不需要合作这种学习关系就可以达到相当的效果之时,再用形而上的合作,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三 探究,学习的高级阶段
        探究,是创新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探究,自主与合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发展与升华,是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因此,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探究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种。自主探究就是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思考与研究,通过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借助网络媒介等,进行了比较辨析,最终获得真知。在获得真知的基础上再度进行质疑,解疑,释疑,如此循环往复,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逐步提升,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台阶。合作探究也就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与研究,共同提升的过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点化以及矫正作用,当学生的思维有所偏离甚至出现背离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和引导,间接地将他们引领到正确的路子上来。当然,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两种形式完全可以交替补充,灵活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三者是互为补充,交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成功地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在漫漫教学路上不断思考、总结与探索,教学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张艳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山西教育(教学),2021(03):65-66.
        [2]王建芝.“互动合作,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家,2021(07):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