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雄杰
浙江诸暨特殊教育学校 311800
摘 要:培养优良品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胜利成才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可塑性强,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可以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小学课程安排当中,科学设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在课程建设当中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就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措施。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和调整改进,从而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受益一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其中的重点,主要是因为该课程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如今的素质教育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确立德育在教育体系当中的首要地位。随着各方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为了践行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要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合理安排,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教导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在心灵以及身体层面上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小学是学生习惯、思维与价值观养成的黄金阶段,处在该时期的小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步入到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在小学时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单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还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为社会的稳定安宁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效果达成预期目标,体现出该课程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着重研究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最大化清除课程实践当中的障碍。教师为达成有效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学多样化原则。单一枯燥和不够灵活与缺少创新的课堂教学是造成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在教学当中翻盘,提高课程改革效果,就必须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加丰富生动和形式多元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学生学习僵化的状态。二是师生互动性原则。有效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该是确立学生主人翁地位的课堂,这一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师生互动,所以加强师生交流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并根据反馈交流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成教学有效性的预期目标。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营造优质学习情境
在探究提高教学有效性方法的过程中,中不少教师都把着眼点放在了教学环境的优化上,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并让学生长时间保持优良学习状态,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给学生的潜能挖掘打下基础。另外,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彼此的亲密度,从而在教师耐心指导之下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改变枯燥的说教,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优质学习情境的营造方面,现代教学技术有着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特别是能够化抽象为主动,为学生展现直观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度,促使学生正确把握规则规范,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时,教师就可以基于电教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他们在婴幼儿时期、幼儿园与小学入学时的照片,并鼓励学生对照片的相关故事进行描述,对比现在与以往的照片寻找其中的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比幼儿园和如今小学的学习生活谈一谈学习生活的差异性,然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在不断长大,在学校当中学习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也扩大了活动范围,使得学生把上学当作是美好的事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
2.2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内容并不是学生陌生的,相反是学生非常熟悉,甚至是经常接触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也正应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说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该正确利用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密切课程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提供的各项学习素材,也让德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给小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时,因为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让学生不会有陌生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上的知识。在具体教学当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类交通工具特征的认知,学会结合不同情况选取相应的交通方法,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交通宣传片,并鼓励学生认真回想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当中对四通八达交通的认识,通过增加学生的社会生活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2.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经调查发现,不少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往往表现出兴致缺缺的状态,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教学乏味单调,课堂的创新性以及实践性不足。小学生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所以他们喜欢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满足他们天性,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和踊跃表现的,毫无疑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甚至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得实践育人效果。例如,在学习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并鼓励学生对我国的灿烂文化与悠久文明进行继承和发扬,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到附近科技馆、博物馆或者是本地的古建筑景观进行参观学习,借助这样的机会了解民族历史文明与科技发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爱国精神。
探索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如今各学科在发展建设当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也是新课改给各学科提出的要求。为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引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应该努力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策略,既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认清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价值,又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良性师生互动关系,确保学生的知识经验获取效果,让课堂教学获得理想成效,达成预期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06):285.
[2] 王传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03):86.
[3] 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