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钦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七中学
【摘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毫无助益,反而无法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实例、知识均来自于生活,也应服务于孩子们未来的生活。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应用做简要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探究
【正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托教材,根据其编写意图引入学生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人或事紧密结合,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不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也能够体会到其实用性,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相关知识及时解决问题,加强自我能力,提高自我管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授课中,仍然有不少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基本采用讲授灌输知识的单一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单一的授课模式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乏味,学生也无法通过枯燥的教学来学习知识,深刻理解其内容。因此,教师要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生动有效,就应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熟悉的便是自己的生活,运用身边的鲜活实例导入,精心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共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学得更加轻松愉快,还能领悟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对于教学内容只是按照普适性的原则,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选取,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身边事物的真实发展状况来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教材上选用的一些案例、引用的法律条文可能会离学生目前的生活有些距离,这时,就需要教师花心思从学生身边提取案例,多多搜集身边适合的素材,适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活用教材,使生活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化知识的把握与学习,并加深其感悟。否则,学生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听到的教学内容感觉云山雾罩,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和效率。对于教学内容,除选择运用课本提供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搜集整理课外案例,或者自行编写案例,只要是观点正确、逻辑合理,有助于针对性的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就可以使用。
三、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清楚,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吸收和掌握教学内容,以便于在未来能够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学生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教育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为了能够真正地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教师应该时常组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带着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解决实际所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锻炼之下,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真正获得自己解决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实践活动能够充满生活化,日常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足够的调查了解才能够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在应对难题和困境时,才能将掌握到的知识理解透彻,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教学目的。
四、家校联合,全面推进教学
既然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校和家庭又是初中生生活和成长最关键的场所。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络。通过家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的相关信息,这有助于教师将生活素材更好地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搭建与家长的沟通平台,通过群聊来与家长相互交换学生的日常信息,增进彼此之间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既可以及时处理学生在生活与心理上的问题,也可以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规范进行调整,还可以向家长和学生普及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把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真正地与生活相联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方式需要发生改变。教师只有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观念,仔细搜集、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传授教学知识,带领学生把生活当做学习的主战场,通过生活化实践掌握知识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使知识变得具有实用性,从而推动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1]卢森.探索“小先生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9-20.
[2]周四荣.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