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刘冬梅 陈猛军
[导读] 如果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刘冬梅  陈猛军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   432000

        摘要:如果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其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初中阶段,而是会对其的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伴随着初中生的不断成长,他们在学习期间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都会随着学生对于知识的不断获取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渐渐消退,但是,如果不在初中阶段就把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纠正的话,会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根本上的影响,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上存有缺陷。如此一来,就算以后他们改正了曾经的不良行为习惯,但也无法再重新回到初中阶段,这期间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关键词: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对策
前言: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他从小到大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当中,渐渐形成的某种惯性,所以说,习惯的形成不是瞬间的,需要日渐养成。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其较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可以促进初中生在当下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本文对初中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相应对策展开分析。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多见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种:上课时专注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爱搞小动作,听课时把握不住课堂教学要点,不跟从老师的授课进展也不会记笔记,上课时发愣甚至于会出现异想天开的想象,课余的家庭作业完成品质不合格,对易错题不会做总结,甚至于还有部分学生养成了抄别人的家庭作业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类不良行为习惯都严重危害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也对班级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下面从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老师因素还有学生因素这四大因素深入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从当前许多初中学校看来,有很多中学生都来自于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来源范围广,这些同学之前的生活环境也具有着许多的差别,故此他们在生活中亦或是学习中都形成了不一样的作息生活习惯,行为举止方面也存在差别。假如老师、家长不给予及时的指出并帮其收正,便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而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还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同学,从而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每一个孩子来讲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也会存在差别,比如有的家庭中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日常中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还有部分的家庭,由于家长忙碌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对他们的关注很少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有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3、老师的因素
        虽然现在已处在新教学改革的基本环境下,可是依然还有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去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效的互动交流时间非常少,整体课堂教学的学习是呆板乏味的,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说,老师不良的教学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己本身的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都不高,并且欠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太低,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
1、注意要塑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善于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自身优势,以此来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为养成学生较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比如,老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场景进行融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将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内容可以对学生的视觉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2、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总体课堂教学水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当中,老师务必要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因为初中生之间论是在学习成绩上,还是行为习惯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将此方法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的学生以及生活当中,在各个环节都需要有详细的学习安排,以此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对学生上课学习的行为习惯开展培养
        老师在教学的环节当中,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探讨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开展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倘若可以学会思考、乐意于思考、善于思考,就非常容易在脑海中里生成一个知识框架。在这过程当中,如果有学生遇到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懂的地方记录在笔记本中,然后统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老师在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后,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相应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再次讨论,最终由老师对讨论的结果再次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4、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要保持长期且良好的合作关系
        老师不单单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日常生活,要时常联络学生家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而学生家长就需要塑造好的榜样效果,教育小孩时不可以娇惯,倘若察觉孩子有心理上的缺点,要尽快及早矫正,也可以寻找心理学家老师的协助,一定要记住不可以粗鲁地打或是责骂孩子。
结语:其实,不管是在我们的语文课文当中,或者是在一些课外读物中,都有很多关于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以及对其重要性的叙述,由此也可证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生掌握新知识,同时还可以从侧面促进学生智商的养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和琴.调动自控意识,克服不良习惯——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J]. 中学课程资源,2015(3):39-40.
[2] 熊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浅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J].读与写:上,下旬, 2015,000(009):212-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