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思维导图让名著阅读更深入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李爱芳
[导读] 2019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重建实战观摩会”

        李爱芳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南岚中学 山东 青岛 266619
        摘要:2019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重建实战观摩会”,聆听了专家们对思维导图的解读,观看了专家们的精彩课堂展示,收获颇多。我们学校是一个乡村学校,对于思维导图的认识很陌生,于是我带领语文组老师开始在语文学科探究思维导图的运用。两年的实践初见成效,语文教学成绩在全市前列,思维导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简易;思维导图;名著阅读;深度学习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简易思维导图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农村中学生大多不擅长画画的实际情况,对东尼·博赞提出的目前在各行各业流行的思维导图进行了简化,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不重视图案的描绘,只偏重于内容概括,强调抓关键词,把关键词与艳丽醒目的亮色线条建立连接,这样做节约了学习时间,省时省力,易于掌握,更适合初中生课堂做笔记时使用。
        由一个中心词向四周发散性的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对于阅读的作用在于:
        ⒈思维导图使用一个个关键词,以发散都形式连接所有的内容,化文字为图像,化繁杂为简洁,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画面感、直观感;
        ⒉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动脑,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比喻、联想、想象等思维的运用,让学生思维不再僵化,变得灵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⒊在提取关键词的练习中,学生需要分析与概括,这两种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而且使情节更加条理、更加清晰,便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文章的重点要点;
        ⒋在梳理故事情节时,学生将复杂的文章情节梳理得清楚清晰,成就感会油然而生,思维被全面激活,从而大大地激发学习信心,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真正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⒌农村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这是以前从未使用过的,这种新奇必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简单明了、实用的特点必然会让学生爱上它,学生爱上阅读就会爱上语文学习,必将赢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教学质量也必将会得到提高。
        手绘简易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彩色笔在白纸上绘制思维导图,简单易学,不需要专业的软件就能绘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笔有纸就可以作图,实时实地把所想绘制下来,方便实用,学生能很快掌握。
        思维导图具体绘制方法步骤:
        ⒈一张纸画出九宫格,中间一格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将课文中心和标题图形化置于中间,写上中心主题,例如:《骆驼祥子》的思维导图核心可以画上一个人和一只骆驼,或者简单画一本书,然后写上书名。
        注意:图案不要太大,尽量简单一点,避免浪费太多时间,周围要留出足够空白。
                ⒉从中心主题出发,仿照神经元的发散形状从中心图像向外画出第一级分支,然后由第一级分支再延伸出第二级分支,第二级分支延伸出第三级分支等等,如果需要,可以再向下延伸出更多分支。
        注意:思维导图的分支是像半月一样弯曲的,不要画成笔直一条线,各级分支由中心向外辐射,由粗渐细,这样绘制能做到由主到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鲜艳亮丽的颜色,并且注意红绿黄蓝的冷暖色调间隔使用,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引起大脑的注意,能够使思维导图醒目,从而富有生命力。
        ⒊在每条线上都写上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表达核心意思的词语。

例如:作者简介、人物、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
        注意:关键词字数在2-6个最佳,这样简单明了易记。
        下面,我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深度阅读: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看正文之前,对这本书的作者进行细致了解。我们可以从课本上了解,也可以从网上或者其他资料上查阅。思维导图第一级分支就标记“作者简介”,第二级分支就是作者的国别、籍贯、地位、作品等,第三极分支有的话继续往下延伸,例如:老舍的代表作品可以在“作品”这一分支下继续延伸出第三级分支“小说”、“话剧”等,“小说”下再延伸出第四分支“长篇”、“中篇”,“长篇”下又延伸出第五级分支“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等。
        第二步,翻阅书前面的序言或导读,了解全文的内容梗概、写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名人对此书的评价(书的地位)等,还有的书在后面有阅读延伸、结语等,看完前面的导读再看看后面的总结延伸,将重要内容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进行记录。比如本书的“写作背景”可以作为一级分支关键词,再提炼出“军阀混战”、“豪绅压迫”、“连年灾害”、“农民破产进城”四个关键词作为二级分支。
        第三步,读目录,了解大体内容,再细读正文,理清故事情节。本书的主要情节是“三起三落”,连接“情节”的第二级分支是“三起”、“三落”,“三起”下的第三级分支是“攒钱买车”、“卖骆驼拉包月买车”、“虎妞买车”,“三落”下的第三级分支是“宪兵抢车”、“孙侦探敲诈”、“卖车葬妻”。
        第四步,联系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明确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分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主人公祥子、他的妻子虎妞、他的恋人小福子,他们作为一级分支,下面分别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比如祥子“刚到北平时”(第二级分支)的“健壮乐观”、“憨厚朴实”、“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第三级分支),“希望破灭后”(第二级分支)的“自私麻木”、“穷困潦倒”、“吃喝嫖赌”、“好占便宜”、“自甘堕落”(三级分支)。
        第五步,结合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写作背景,深悟文章的主旨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完全文,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清楚了环境的恶劣,明白了黑暗的旧社会不让好人有活路,各种压迫硬生生把一个鲜活的上进的生命变成了社会的垃圾,从此自甘堕落,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最终的结局就是悲惨死去。所以,《骆驼祥子》的主旨情感就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人变鬼”、“悲惨遭遇”、“揭露黑暗”、“批判压榨”、“深切同情”。
        绘制一篇名著的思维导图应该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特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情感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当然,不同的书目关注点可能多条,也可能少条,比如《骆驼祥子》题目的含义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将这个知识点加以记录,那么一级分支就是“题目含义”,二级分支分别是“点明主人公”、“性格像骆驼”、“概括情节”,“概括情节”下面的第三级分支就是“称号的由来”。
        总之,条目基本固定,时而灵活有变,运用思维导图来阅读名著,边阅读边总结边绘制思维导图笔记,学生的思维会越发敏捷,对阅读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新力一齐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毛文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02):55-57.
        [2]王正春.中职语文“三以四式”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2014(12):5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