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理清新思路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黄璐莎
[导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黄璐莎
        广西桂林市南溪山小学541001
        摘要: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一、自主学习,创新第一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传统的学生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小学阶段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的一堂课是美术老师上的构图课,他将笔、书本、橡皮、玻璃杯、烟灰缸等零散的东西让我们来重新摆弄,改变位置,大半的同学选择了把这几样东西规规整整地摆成方形,这时老师微微皱了眉头,他说“|你们为什么没有一个将杯子倒过来放,或是将它们摆成圆形或是更有意思的形状呢?”顿时我茅塞顿开,原来创新才是真的艺术。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及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阶段。在美术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是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进行限制,学生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的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创新”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探求新知,在应用中理解、巩固、掌握知识。如在教学《风来了》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建议老师先讲,学生跟着记忆;有的学生要求自己先欣赏;有的要求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等等。在这时,我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欣赏,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特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很强,都按自己的意愿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学习、自由组合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贯穿于美术课,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而使美术课堂活起来。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填鸭式教学方式显得单调呆板,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难引起共鸣。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平等,有亲切感,同时有一种共同的荣誉感。在那里,他们个是主人,人人有发言权,谁有哪方面的本事都可以露一手,表现自我,这显然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感受到心理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三、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它的精髓是“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然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学生受观点、信息、教师受权威、教学方法、技能障碍等,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孩子只会得到知识,而不懂得去发问,针对这种无问题意识的状态,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创设问题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要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新课标修订的越来越科学,我作为美术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习新课标,理清新思路,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