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命力来源于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参与的几点尝试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 胡秀兰
[导读] 瑞典教育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得到的,

        胡秀兰
        吉林松原前郭县查干花蒙中 ,吉林松原138000
        瑞典教育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内因)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外因)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是生成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从而在乐学氛围中主动满足知识与情感需求,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来。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首要解决和面临的问题。分享本人的几点尝试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创造潜能充分涌流,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1.爱的传递是教育深层的力量。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开始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对大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可是内心又不能完全摆脱对大人的依赖。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更多的是渴望大人能够尊重他们,希望从大人那里得到理解、支持与呵护。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应了解学生心态变化。将爱与信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是连接教与学的基础。
         2.  做良师又做益友,伴学生成长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学生处于人的初始社会化阶段。随着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会面临一些困惑与无能为力的状况。面对问题不知所措,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必要的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更信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喜欢道德与法治课。
二、灵活多元的教法是手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自我成就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从而改变情感体验,满足心理需求,促进孩子们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愿意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我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有待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一)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
         鼓励学生借助彼此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优势互补,能够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打破个体的认识局限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40页探究与分享活动时,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象一下小平会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尽可能的将所有表达方式都考虑到,并归纳出对应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
         因为做为初中生,很多时候只凭一时感觉做出判断和选择,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有了思维碰撞,同伴的分享,也才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最后,教师将学生归纳的方式进行板书,引导全体同学参与讨论,选出更恰当的处理方式,实現了积极参与自我提升。
                (二)思与辩推动学习深入
        提起辩论,历来是那些知识底蕴深厚、思维敏锐、洞察力强、口齿伶俐的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到辩论中来,针对这种状况,我采用了分层谈话式逐步递进引导,给多数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学会学习》课后拓展的“鹦鹉学,是不是学习”的问题时:
         (1)老师把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们做出判断。


         (2)让每位学生站位——即认为是学习的一组,认为不是学习的为另一组。
(3)两种观点,两个战队已经形成。老师继续引导各战队队员,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观点。各战队能够发言的人尽量多一些,一方面是能够参与的人数会越多,从而也为对方战队成员提供更多的话题机会。
(4)针锋相对,讨论达到高峰,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课堂气氛活跃,双方队员都在为自己的选择寻找依据,驳倒对方。两队观点逐渐明晰。
(5)引导讨论的范围,引用的论据越来越广,但似乎要脱离主题,老师及时叫停,提出辩论的中心是什么?(是鹦鹉学舌还是学习)。
(6)方法指导,要学会抓问题的关键点和中心点。要针对观点,不能针对人。从而让学生回归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学习?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学习,对照判断鹦鹉学舌是不是学习。轻松落实学习目标,从而以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的思与辩的过程,相较直接给出两个观点,让学生辩论更接地气,更利于多数人的参与。
(三)真实情境下案例教学
         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案例,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以案例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课堂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内容时,引用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的情境为课堂主线,从学生喜欢的片段导入,引导学生回放。
         首先,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一片段?——提升学生认识热情及对他们家庭氛围的向往。概括每个家庭亲情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虽然家庭结构改变了,但亲情不会改变。
         接着引用夏雪穿成人装,刘星染红色头发的情景提问:他们父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引出爱的碰撞产生原因。提升认识“为什么家有儿女中虽有碰撞但家庭氛围融洽”。引导学生总结“沟通传递爱”。
         最后,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好的沟通技巧分享给大家。——学生热情高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自我教育,主动成长。
          (四) 挖掘生活经验,倾听学生声音
         在新课程改革中,从穿旧鞋走新路,到穿新鞋走新路的教学改革的无数次尝试中,总有那么一刻,会忽视学生的存在,忽略学生的成长。不能耐心去听他们的想法。而目中无人的教学,又怎样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我尝试挖掘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为初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题“和父母的沟通技巧”内容时,先给出事例(周末在家忙了一上午把作业写完,刚打开电视,妈妈就进屋冲着你大发牢骚,不让看电视。)——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了解学生的做法)——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沟通技巧——以生活事例为载体,给出具体可行的目标,让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将技巧变成自己的方法。实现了文本学习向能力提升的深度学习转化。
        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正在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转变。 初中思品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直击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満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因此,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和探究中,发挥作用,必将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