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志
广东省阳山县阳山中学 513100
〖摘要〗学校是法制教育的“根据地”,道法课堂更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显得非常重要。通过道法课堂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从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本文结合新课《法不可违》讲授,从结合学情、导入、案例情境、自主探究、发散性思维进行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道法课堂;法治素养;情感共鸣;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他们又是学校学习的主体,所以加强初中道法课堂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
一、“知己知彼”,增强情感共鸣
学情是我们教师上课最为宝贵的教学素材,讲授《法不可为》时,我们要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生活环境、接触人群等。这节课学科知识性非常强,特别是区分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行为时,我们最好以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身上的例子进行剖析和讲解,不需要在网上搜索一些所谓的“高大上”的法治案例,我们结合法律知识剖析案例的时候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法治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增强了学生对法律的敬畏。
二、“好的开始”,激发学法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在整一节课当中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讲授八年级《法不可违》时,以央视法治公益宣传短片《我是大英雄》为导入,这个短片是以搞笑的方式宣传《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有法律撑腰做自己的大英雄”。以视频诙谐搞笑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既轻松又不失法律尊严,激发他们对什么是法律、法律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违法行为等法律问题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设身处地”,揭开法律奥妙
布朗·科林斯和杜吉德认为,人类的思维必须以具体生活情景为桥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诸如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诸多方式来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加深对课堂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精神素养。课本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用生活案例去联系课本知识,这个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主观题的方法。
讲授《法不可违》这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拾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员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这是非常平凡的生活案例,很多同学都认为小勤家里穷去捡废品帮补家用,捡了工地的铁卡子去卖,不属于违法行为,甚至同情小勤,其实从中我们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是缺乏的,这个也是我们讲解法治知识的突破口,强调懂法的重要性,引出法律的三个作用:指引、评价、强制作用。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小勤捡铁卡子去卖的行为是否违法,违法了什么法律,需要对照法律条文,所以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
四、“自主探究”,凸显学法地位
这节课的难点是区分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行为,可以充分运用“先学后教”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老师按小组分配好任务,在课堂中小组讨论分享。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法法律) 社会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后果 事例 违法行为分类(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三个镜头分别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这三种违法行为对于初学法律知识者来说是比较难区分的,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表对比的形式进行知识教学突破。通过对比这三种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违反的法律、承担的后果从理论上去区别,让学生举一些生活案例与之配套,充分运用课本的教学素材(三个镜头),使他们更加深刻、形象理解知识。在这个成果分享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采取互通有无、求同存异的方式,完善这个列表。
学生补充好这个列表的以后,老师要进行一定的知识引导: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引导学生要改掉不良习惯,防微杜渐。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结合现在校园欺凌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打架斗殴。打架斗殴根据社会危害性或性质可以是民事违法、行政违法甚至是刑事违法。教育学生产生矛盾时用合法正当的方式解决,学会维权,而且学会选择朋友。我们还要细讲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行为的区别,因为学生做题的时候很容易混淆。
五、“抛弃本本”,共走法治大道
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好公民,也是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罗列的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举手分享他们各自的做法。学生回答学习法律法规时,我们可以延伸拓展途径有课堂教学、观看法治栏目、阅读法律书籍报刊等;提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引导学生了解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当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权;提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违法行为作斗争,提醒学生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时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就是提倡智斗而不是勇斗;提到自觉做好法律的宣传工作,法律宣传不只是司法人员任务,我们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法律,可以跟周围的人普法。通过学生发散性思维思考,教师的引导和拓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生活中更加清楚如何做一名合格守法的好公民。
初中的道法课堂在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坚持“学生的主体”的地位,采取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素材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增强了,法治国家的目标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