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精祥
广西西林县罗湖实验小学 533599
摘要:传统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理论与提问的方式实施教学,生活资源融入较少,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时间较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进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实现德育目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
引言
传统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理论与提问的方式实施教学,生活资源融入较少,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时间较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进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实现德育目标。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引入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能够理解和认知的生活化资源,创设形式多样与内容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更好地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首先,生活化教学具备开放的时空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受到较大的时空限制,学生目之所及只有教材中的文字知识,难以对知识的生活化用途形成感知。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生活化教学主张创造开放的时空环境,要求教师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或是组织学生深入真实生活进行探索,将教学范围扩大到生活领域。开放式教学环境实现了课堂的延展,使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使用知识。其次,生活化教学具备真实的课堂情境。现阶段,“使教学服务于生活”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真实的课堂情境为这一理念提供了重要媒介。学生在探索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地理解课程知识,掌握将课内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方法。因此,生活化教学构建的课堂情境必须具备真实性,现代化教学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作为提高情境真实性的有效因素。
二、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策略
(一)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生活中的某些片段,结合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并且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们感受生活,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氛围。研究表明,通过营造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可以大幅度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回归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营造了一个轻松而且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从而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这门课程。这种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提出生活化问题,要求合作化探讨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品格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内容,提出生活化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教师通过要求学生采取合作化探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小组中集思广益,更好地解决不同状况下的生活问题[2]。
(三)架设桥梁,连通生活化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与适用广泛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两大特征,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是系统化的理论,也是生活的“指导手册”,不仅作用于思维世界,还直接影响客观生活。陶行知说:“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需注重变化,多元化教学方法是连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此外,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新的热点发生,教师若能将新闻时事巧妙地融入课堂,还能使学生对这座“桥梁”更感兴趣。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倾向、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看似抽象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原本平淡的生活形成思考,认识到人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的价值,并实现思想的生活,自觉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为了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不同,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由于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
(五)布置生活化任务,指导生活化实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之后,为巩固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与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生活化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化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这项活动,注意观察、记录、写出实践报告,以此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小学生对社会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家庭,参与实践,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与多元人群的相处,提高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使其尽快成为拥有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公民。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回归生活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准确了解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并展开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在感知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正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佐忠.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探讨[J].新课程,2020(29):94.
[2]吾力江·马力克.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郭军帮.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3):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