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质伟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为民中学 5582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总体成绩的高低,也决定着语文学生整体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前,农村的语文课程学困生逐渐增多,究其原因,家庭教育薄弱,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学生自身问题已然成了主要影响因素,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以及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有效转化
一、引言
学困生,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行转化的学生[1]。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不高是学困生的主要特点,在课余时间学习安排少,缺乏学习动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在农村学习各个方面存在问题,缺乏学习主动性,这都使得学困生无法更好的提升,从而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二、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目前,我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国家逐渐重视这一类问题,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开始做好政策倾斜,努力使得教育达到相对公平,目前,整体农村教育仍然与城镇教育存在差距,所以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这种想象的出现是必然的,需要通过重视学困生的教育进而解决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初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最先接受到的教育,然而农村的家庭教育因为经济收入受到限制,教育水平低下,人们收入来源较少,在外打工或者务农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也就使得大多数农民忽视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学生因缺乏家庭教育而没有培养成学习习惯,一些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大多数祖父母辈的学习素养不高,祖父母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管理,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另外,农村的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与整体的教育方式有着较大的关系,"棍棒式"教育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不会从学生学习状态等出发,而是只会打骂,反而让学生不会热爱学习,学生便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方法的不当
我国是偏向于应试教育的国家,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基础上,受到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是许多农村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传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很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这也就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这样就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首先,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没有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没用从学生的个性化角度出发,从学生整体出发,并没有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整体氛围严肃,不活跃,相对应教学质量不高。
(三)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是学生并未培养好自身素质,自身问题较多。首先,学生没有摆正学习态度,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农村初中生学习环境不紧张,语文学习也就的不到重视,也就使得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导致其不思进取,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也就会存在更大的困难。其次是学习兴趣有所降低,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较好的兴趣,才能不断地去热爱这个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学生不热爱学习,进而成绩一落千丈,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另外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到位,学困生出现,其本质上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一些学生会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学习效率较低。
三、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师期待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造成的,相对于一些普通的学生来说,学困生只是学习效率低而已,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学习语文的潜力,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相信学生可以战胜困难,保持乐观的教学态度,不要歧视学困生,应该及时的鼓励激励学生,不断激发其潜能。比如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表扬,让学生保持自信,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其有较好的期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近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教师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引导现有的学困生从现有水平出发,使其能够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促使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目标,从而进行努力。
(三)引导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
归因强调的是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成就进行反复的推敲,思考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达到这种成就,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内身,相信自己内部的努力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农村语文学困生缺乏学习的动机,教师需要从这一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利用归因理论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是来源于努力,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作业,从而让其有成功的感受,强化其学习动机。
(四)对学困生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也是,所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转化。比如有的学困生在文言文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就可以指导其进行多方面的文言文的学习,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写作上存在困难的学困生,教师可以指导其写作,让其多阅读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总结: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出现体现了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然而国家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强调全面发展,因此,针对农村语文学困生,充分利用教师期待效应,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引导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对学困生因材施教,进而提升整体农村初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汝菊高云鹏.浅析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教师经验谈(上旬刊).2019(05)
[2]王笑丹.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