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爱东
云南省武定民族中学 651600
摘要:阅读作为丰富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也是基础方式。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阅读应该是教学的基础,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形成,教师也应该将教学的主体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了解阅读内容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讲多读
在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越来越重视将教学主体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仅仅发挥教学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这便是“少讲多学”这一理念的另一体现。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将这一教学理念应用到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去。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在初步阅读、深入阅读和仔细研读三个过程中,切实地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建立起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突显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为此,本文作者就以“少讲多读”为论题,展开了以下几点讨论。
一、以“阅读”为重点
“少讲多读”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来说的。“少讲”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将教学的主体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而“多读”是针对学生而言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丰富自身认知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并且通过自身的教学监督来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为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少讲多读”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既能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并且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以此为基础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并且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之后,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开展读后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到文章当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和深切情感。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家长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以“精讲”为辅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不再是发挥着教学指导的作用,而是发挥着教学引导的作用,一字之差,差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少讲多读”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教师更好地引导驾驭教学开展。而“少讲”强调讲的量少,是要让教师充分地发挥“解惑”的作用。通过更加精炼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找到教学的“引爆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背影》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要重视教学开展的精炼性。首先语文教师要从整篇文章上来深刻地考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核心人物,即“父亲和作者”。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凸显作者内心情感和父亲动作以及神态描写的情节作为教学的“精炼点”,引导学生仔细地揣摩和品味,深入到文章人物的心灵深处,让学生能够在自我了解和分析中逐渐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
三、以“监督”为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是在思想道德素养上,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软弱和浅薄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监督和引导。而阅读作为丰富学生认知,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内容具有丰富性。良好的阅读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反之则有可能阻碍学生的成长,甚至引向歧途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以教学监督为基础方法做好阅读内容的科学引导,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和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引导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书籍或者是文学作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或者是世界名著等,体现语文教学开展的人文性和德育性。之后语文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写读后感或者是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还可以在课上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较好的文章,以此为监督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以“感悟”为目标
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就必须让学生有深刻的阅读感悟,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是通过灌输式教育让学生了解阅读的重点,然后以应试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少讲多读”开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在这其中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感悟为教学目标,把学习的体验权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并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感悟氛围和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丰富情感体验。
例如在《最后一次演讲》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纪录片或者是视频影像等,让学生在文本内容和视频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其群情激愤的场景。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朗读,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如同其人如临其境地做好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落实“少讲”,体现“多读”,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文章的内涵当中,了解作者内心的想法和真实情感。这对增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获得学生的人生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要想更好的实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需要积极地落实“少讲多读”这一教学理念,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全面意义,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勇.《增加"说""读""写",减少"讲""听""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A版,2017,016(016):160-161.
{2}尹有菊.《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