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华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勉阳初级中学 724200
【摘 要】:在小学时候,学生十分喜欢发言,而到了初中时期课堂比较冷清。针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应该设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表现机会;创设自然流畅、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用来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激情,达到克服表现自己的心理障碍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 表现欲 设计 机会 克服 障碍
在最近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小学时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到了中学该讨论回答时却欲言又止,很少发言。针对以上这种现象,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潜心研究后,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供同仁们在教学中去借鉴。
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们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尤为中学生,待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毫中自豪感便会推动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学生必须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了达到这一课改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认为在新课改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值得表现的适当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有价值的数学背景、生活实际性的题型,使他们感到不仅“我能做”,而且值得做,弄懂它就是提高。若答出则显示了答者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或不动手实践就很难回答正确。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有理 数这一章的“负数”时,它是初一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用传统的教法讲授完这部分教材内容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许可以承认负数的存在,但却难以深刻领会为什么要作出正负号的规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主动、探索、合作”能力,突破认识性障碍,我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就让学生开动大脑搜索记忆,每生均列举一至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经过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列举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实例“世界上输赢球”来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如:“世界杯”足球赛中,韩国队大战德国队,韩国队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4个,全场结果赢球9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韩国队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全场结果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两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进行表示。教师余音未尽,学生立刻沸然。我就把这一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表示方法,要求在讨论时,应该由各自小组长(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把其他组员讨论的答案作简要地记录,小组长的结果最后再记载。经过五分钟以后,我就从小组中抽取代表。学生回答如下:
把赢球记录“+”,把输球记作“-”。这也就是说:(+5)+(4)=+9;(+4)+(-6)=-2。
对于上面这一完美答案,师生经过阅读“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一对量”这一段后,立即给以首肯,赞扬。同时还继续询问:哪些学生和这位同学的思维相同?语音刚落,全班大部分同学举手,但学有极个别学生认为第二场比赛的结果应表示为:(+4)+(-6)=+2。对于这样回答的同学,我采取的方法是:不立即给予否定,更不能严加训斥,而是引导他们他析出第二场的最终结果应该是韩国队是赢还是输?结果所有学生都认为:输了2个。于是我便问:输了的分数应用正数还是负数来表示?他们均认为:输球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和表现,让学生懂得: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同时,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之间的距离。并且我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暴露出自己在知识方面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因为只有让学生在教学的课堂中把易错的知识全部暴露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指出错的地方及原因,让其完全理解,正确掌握,这样才会在课后的作业和考试中达到不会犯错的目的,也节约了课后补错的时间,很利于教学。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新课改方针。
但需要指出:为学生设计问题时,如果草率行事,有的问题太过于简单或太琐碎,不假思索便可答出,缺乏价值,令人乏味,也难以引起学生的表现欲。
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表现机会。
为了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时间上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空隙便于思考、讨论、探索。任务的合理分配上,争取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参与,让不同学习基础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都能学会应有的知识,得以满足。例如,我在教学“探索规律”的内容时,有一题要求学生“用火柴梗来给拼成正方形,求出所需火柴的总根数。”我在教学时,就考虑到不能扼杀学生的表现欲,也不能抑制他们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大量地动手实践操作,自己从中得出其中的规律。我就先让每个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火柴亲自动手搭拼正方形,得到这样的结论:组拼1个正方形,需要3×1+1=4根;拼成2个正方形,总共用去3×2+1=7根;拼成3个正方形,共用去3×3+1=10根,等依次类推下去,当搭拼100个正方形时,又需多少根火柴?让学生分小组积极讨论并记录结果。三分钟后,一生答出:拼成100个正方形应用3×100+1=301根火柴梗。经过师生分析判断,此答案正确。最后再提出问题;当组拼n个正方形时,需用多少根火柴?学生根据以上的情况,经过比较、推理、分析,最后学生统一认为:搭拼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用去(3n+1)根火柴梗。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只起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者、探索者,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现热情,更有利于教学。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更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正确的表现是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有它的重要作用,但排除心理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会严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和表现效果。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培养好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并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所以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初中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思想正确怕运算出错,使其表现不好,反损颜面,因此宁可沉默不答;误以为表现就是出风头,不谦虚,怕别人说自己逞能,所以,自己对有些问题的观点明和优于别人,也不敢说,缺乏表现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等。教师针对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应适当对学生采取正确疏导,使用行之有效地措施,会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状态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对待、引导学生的表现欲,会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学生,这对教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成功都是有些许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