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雄
汉川市第二中学
摘要: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前者无论是在知识的深度,抑或广度上都比后者有了较大幅度的延伸和拓展,再加之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有限,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堂穿插起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而参与课堂,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就对如何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学这一问题谈几点拙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向;生活;实验;分层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并非由教师单纯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以问题为线索,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自主生成的。而问题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颠覆与变革,其主张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模式进行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若能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还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基于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应用并反作用于生活。而只有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主动学。基于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生活场景提出问题,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进行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之中。
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节之初,我提问道:“我们用力推车,车就由静止开始运动,用力踢足球,足球就滚动起来,用力提书包,书包就上升,这说明了什么?有一个很重的箱子,我们用力推它,但没有推动,用力向上提它,也没有上升,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简单分析后,我分别演示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力推它,小车处于静止状态;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没有用力推它,小车在水平面上仍向前运动。在这之后,我继续引导道:“上面的例子都说明力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如此,通过基于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作了铺垫。
二、基于探究实验设置问题,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不妨通过问题的设置,利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样便可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节时,我向学生问道:“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我让学生想象了生活中常见的落体运动,并追问道:“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在学生自由猜想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资源,如笔、纸、橡皮、尺子、钥匙等,比较一下不同质量、不同物质下落速度的快慢,并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联比较。这样,通过以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的兴趣。
三、基于分层理念设计问题,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了对问题进行分层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基于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对其主体差异进行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基于分层理念设计问题,以充分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兼顾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我设计了问题一:赛车在经过弯道时都会减速,如果不减速赛车就会出现侧滑,从而引发事故。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赛车在弯道上不减速通过?问题二: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汽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还是小呢?自主画图分析。在设置了以上两个具有难度梯度的问题后,我要求后进生必须给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中等生在给出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同时,尝试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求优等生必须同时给出两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基于分层理念设计问题,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问题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其本质是将问题作为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在极大程度上契合了新形势下学生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立足问题中心,优化课堂结构,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敬.高中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6):7.
[2]周瑾.关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情景问题的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