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摘 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准则,也是达到反贫困目的的一条捷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在于生产力的水平,在资本主义环境下,资本通常都是被个别人所占有,这样不利于资本实现社会化,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所以,要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样的情形下,才能最终实现反贫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提供了唯物主义立场,指出了消除贫困的方向和路径[1]。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部分,对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引言
贫困问题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的关键问题。贫困问题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克思在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有益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论。精准扶贫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一、习近平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发展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都包含着民本的思想。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本思想的探索。《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弟子有若对鲁哀公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见儒家一贯主张让人民富足,因为人民富足,君王自然富足,国家自然富足。孔子学说主要思想完全就是民本思想,其主张国家、政府、君王、官员都要为民服务,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安乐幸福地生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简单明了地阐释出其民本的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墨子提出“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的思想,这样天下才会相互有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立,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开启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
(二)精准扶贫理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不再被视为扶贫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为扶贫工作的主体。精准扶贫是为了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保障,由政府带领对目前我国各地存在的贫困户实行精准识别,然后由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贫困户实际的贫困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进行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简单粗放的做法,多采用改善贫困户生活环境、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额信贷、进行兜底保障等形式,注重培养贫困户实现个人脱贫致富的基本技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引导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实现脱贫致富[3]。通过精准帮扶使贫困户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确保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精准扶贫首先要建立动态识别工作制度,完善贫困户识别工作流程,做到精准识别,保证群众的利益;其次是优化扶贫帮扶工作方法,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齐头并进,加强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紧密联系;最后是完善扶贫管理工作体系,优化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加强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帮助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要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排忧解难,宣传扶贫政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圆满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重时效性,避免已脱贫的家庭返贫,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4]。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精准扶贫理论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消灭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扶贫理论,它强调扶贫工作的准确性,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真扶贫、扶真贫”,将温暖送到真正需要国家帮助的贫困户和贫困个体,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4]第一,精准扶贫理论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扶贫模式,使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构建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新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生动的证明[5]。第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有建立富裕美好社会的理想,精准扶贫理论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而提出,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深刻显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反贫困理论的意蕴,有利于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精准扶贫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二)实际意义
精准扶贫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让贫困户具有自我脱贫的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国实行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导的脱贫攻坚战略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实践中,精准扶贫强调的是发挥扶贫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外力帮助和自身努力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第一,精准扶贫有利于我党扶贫工作以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我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精准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关怀,践行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助于巩固国家政权。第二,精准扶贫的直接结果是减少贫困,精准扶贫的意义在于消除并减少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第三,精准扶贫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让整个社会处于公平正义的状态,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平衡发展,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精准扶贫可以让真正贫困的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结语
精准扶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利于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貧困,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良性健康发展。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使中国的扶贫战略实现了战略转型,从一般的扶贫战略升华成为彻底摆脱贫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战略。精确扶贫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实事求是、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要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采取精确而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全面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 黄承伟.中国减贫理论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世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3.
[3] 卜红双,王太明.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实践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5-42.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190.
[5] 黄承伟.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J].党建,202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