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朗读习惯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5期(下)   作者:刘瑶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刘瑶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其对于小学生的阅读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地阅读习惯,有助于小学生爱上阅读,时时阅读,并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素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课题主要立足于本校学生,探讨如何培养他们良好地阅读习惯。
        关键字:小学语文 朗读培养 教学策略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效朗读能够使学生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增加词汇积累,丰富语感体验,达到“不待解说,自晓其文”的效果。除此之外,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在语文交际方面发挥着很好地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地阅读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学时期,朗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良好地朗读习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加以培养,对此笔者首先分析当前小学生的朗读现状,然后阐述朗读教学的价值,最后提出有效地培养策略。
        一、当前小学生的朗读现状分析
        1.朗读教学与感知课文相分离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追求对文章的分析,而忽视朗读在理解文章时的作用,导致学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高,仅仅把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而不能将朗读与理解文章相结合。
        2.存在普通话问题
        我校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地方言,但是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在进行语文朗读是,他们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朗读无表情、无感情的问题。因此,通过朗读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变得格外重要。
        3.存在唱读问题
        目前,小学生在朗读上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唱读。我们知道,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教师会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唱着朗读,因此到了小学之后,学生无法摆脱唱读的习惯,依然以一字一顿的方式进行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音节、字节会被无限拉长,所以很难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无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4.存在喊读问题
        “喊读”顾名思义就是扯着嗓子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无法体现文章的美感,听起来就像是一群学生在比谁的音量高,会显得课堂十分混乱,且无法达到好的朗读效果。
        5.存在顿读问题
        汉语句子存在不同的成分结构,因此需要规律的停顿来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意思。但是,有些小学生在朗读时习惯拖长音或者是一字一顿亦或者是需要喘气的时候随时停顿,这种错误的朗读方式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难以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价值阐述
        1.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朗读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识记文中的生字、词语,还能规范学生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声调,使学生掌握复杂的语流音变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吸收语言精华,丰富知识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保持良好地朗读习惯,采取恰当地朗读方法能够加深对词语的印象,熟悉词语的各种用法,记住各种句子的格式。学生在朗读中所积累的词语、句式、修辞,都会在学生口头表达或文章书写时不自觉的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语言库。正如石佩雯所言:“爱好朗读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发展的比较快。”
        3.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依赖于朗读来理解课文。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当中,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句还无法深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具有指导作用,在组织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感知文章的意境,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对文本构成清晰地印象,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具体、形象的领悟文章的语言文字,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三、加强小学生朗读习惯的策略
        1.保持正确的朗读姿势
        小学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正确的朗读姿势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也有助于学生发出清晰、标准、畅达的朗读声音。那么,正确的朗读姿势是怎样的呢?首先,学生需要双手拿书呈45°角向外倾斜,然后脚要放平,肩也要放平,头要摆正,身体要坐直,这样的姿态能够保证学生充满朗读活力,并促进朗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2.教师要为学生示范读
        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对无声的文字有声化,进而感受文章情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他们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无法深入体会,即使能对文章引发共鸣,也难以获得情感体验。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通过在语文课上进行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获得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另外,上文提到过,学生存在唱读、喊读、顿读等问题,教师通过示范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朗读范本,并组织学生加以模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帮助学生控制好音量,掌握音调转折、顿读的方法,促进学生朗读质量的提升。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上,选取情节性强、人物关系明显的文章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也能使学生在角色中增强对文章的全方位感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积极地帮助。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扮演陶罐一人扮演铁罐分角色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并在分析陶罐和铁罐的人物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加强读与写之间的联系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读”与“写”是既相互独立又充满联系的两部分,教师注重“读”与“写”之间的联系,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味讲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发表自身对文章的见解,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仿写,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朗读是一项融于情感、理解和表达的综合语言活动,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和经历不同,所以在朗读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改善朗读存在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这样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赞扬中品尝到朗读的喜悦,从而激发朗读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后,通过语言或行为(点赞、鼓掌、皱眉、摇头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朗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奖品、惩罚措施,让学生记住自己在朗读中的优势和不足,由此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教育,导致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受到了影响。对此,教师需要正视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创新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积极地朗读参与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并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如意.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4):244+246.
        [2]刘雪飞.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231-232.
        [3]艾宏斌.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才智,2019(30):93.
        
        本文系(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培养小学生朗读习惯的策略研究)(2019LPSY0616)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