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性,教出语文味——以《搭石》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蔡贵成
[导读]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有较大比例。

        蔡贵成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有较大比例。散文的词句优美,审美价值非常高。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搭石》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具有极为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过这篇文章和当前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并不紧密,甚至可以说时间较为久远,学生无法体会和感受文中的意境。另外一部分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准确的定位和传授散文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把握文体性,真正教出语文味是目前应该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就针对这一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探讨的结论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构建良好基础。
        关键词:《搭石》  文体性   语文味   素养提升
        一、引言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从情感层面来感悟和体会,进而启发思想,享受审美的乐趣。作为教师也需要重视学生特有的感受。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精读课文《搭石》就是一篇具有较强审美特征的散文。在其所属单元中,主题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人间真情。
        这篇课文用优美而又平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极为生动的画面:秋天的小溪,溪水逐渐变凉,人们选择一些石头放在溪水中,供过路的人踩踏过溪。老人虽然急着赶路,但在发现搭石不稳的情况下,还是停下来及时调整,在石头放稳之后才安心离开。一群人有秩序的走过搭石,动作协调,人影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一幅悠然的山水画跃然纸上。年轻人在过溪时遇到老人,欣然蹲下身躯背老人过溪……一幅幅画面都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来。那么该如何将这篇文章教出语文味是当前一线教师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搭石》教学反思
        (一)《搭石》课堂教学实践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联系实践,明白何为“搭石”。如今的生活水平较高,我国道路建设也越来越好,因此有一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搭石”是什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实际生活中看到或者使用过。因此让这一部分同学结合实践来谈一谈什么是“搭石”,并结合课文中的搭石特点来展开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其次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谈一谈该怎么去“摆搭石”和“走搭石”,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有多接近。第三应该明确重点词句,让学生在体会重点词句时用自己的话来重新诠释,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最后应该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生活中平凡的美。例如在学习“摆搭石”和“走搭石”这个部分时,就需要让学生体会当地民众奉献的精神和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二)《搭石》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展开课堂教学时,尽管我注重了散文中的朗读指导,但学生的朗读效果和层次感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上还缺乏一些有效的方式。需要挖掘的语文因素非常多,所以希望能够每一个都抓住,但结果却每一个重点都没有抓住。对于“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语文因素的运用并不多。

另外,在体会“画一般的美感”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点一下,并结合之前看到的家乡风景图片。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文章画一般的美感。
        三、把握文体性,教出语文味的具体措施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效的把握文体性,将语文味充分展现出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能够把握文体性,教出语文味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文章内涵
        作为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应该先深入的研读文本。对各种资料资料都需要自己先研读透彻,并将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逐步形成,将文本中的核心词句深入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教法。在展开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重点字词句来解读文章,明确他们的兴趣点,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言中,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
        (二)引导朗读场景,发现感受文章美感
        在新课改之下,教师的定位为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的展开阅读和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体会世界上的美。比如在《搭石》这篇文章中,就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搭石”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美感的同时,也受到心灵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能够在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在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年轻人看到过溪的老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溪。一个“伏”字就能够看到家乡民众的心灵美,尽管素不相识,但依然将尊敬老人做得如此自然。学生通过理解情感自然的在阅读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中蕴含的美感。
        (三)品读领悟语言,感悟升华情感
        语文课需要教出情感和美感,作为语文课而言,其教学中最重要也最特别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学生不仅仅要能够从文本中学会感悟人生,自然和社会,同时还应该将文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而情感和美感都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才能够实现。一般品味语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剥笋”法,想象法,品读法和比较法。在阅读中感悟需要的自然情感,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中,做到语文意识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在展开《搭石》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应该将一些繁琐的分析予以抛除,把阅读和品味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体悟,有效的熏陶孩子的情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四、结语
        综上可以明确,在新课改中,核心在于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展。因此教材需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该课内外结合,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将教材展开创造性的使用,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够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线语文教师只有用心研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的语感,情感和美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各类文体,真正散发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李萍.走进文本 内化语言[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7).
         [2]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