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宁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梧桐中学
摘要:在本文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入手,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地理学习能力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着力,真正构建具有生本性质的地理课堂,促进他们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地理教师并不注重地理教学,而是将地理看成一门副科对待,不注意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不注重调整原有的教学手段,从而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消磨。针对这种状况,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真正重视地理教学,并在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相应地理授课模式以及问题,真正打造属于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运用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
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在于他们一次次的突破自我,真正在不断地付出中,改变对自我的原有认知,并不断地增强个人的自我信任感。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智的空间,并构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的授课模式,激发他们地理实践学习的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完成问题中,获得良好的地理学习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在开展《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运用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物品,进行相应实验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并让学生在一次次地实践中,解决地理问题,获得良好的地理实践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模拟地球,并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你们可以尝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出设上述问题后,教师与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沟通,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在一次次次的尝试中,在一次次突破下,获得地理学习的成就感。在此,教师运用文字,对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简要介绍。小陈说:“我将篮球看成是地球,并选择一个透明的小瓶,并在小瓶中装入粉红色的液体。我将小瓶固定到篮球上,并按顺时针旋转小球,并突然停止。我发现小瓶中的液体向右旋转。
我可以从惯性的角度解决此项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真正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使用合作教学法,增强学生思维全面性
众所周知,“三个臭皮匠赛一个诸葛亮。”这句话既展示出人存在思维定式,又为突破思维定式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想法的空间,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突破个人的思维定式,真正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河流》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时,教师考虑到本班学生已经对具有一定的河流知识,并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在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影响河流地表径流量的因素是什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抢答。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适时地说道:“你们可以思考三分钟!”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尊重他们主观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以及性格进行相应的小组划分。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突破原有的认知局限,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全面性。
三、采用翻转课堂法,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授课,真正打造生本性质课堂,让学生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个人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更为合格地充当“小教师”,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开展《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应的地理学习任务,并在课上展示相应的地理学习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以及教师的指正,真正让学生获得地理学习良好情感体验,并掌握相应的地理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总而言之,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去实践,去分析,去分享,并获得相应的指正,真正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燕龙.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6(16)
[2]韩彦红.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