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娇祎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2019年0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这进一步强化了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明确了药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注重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素养。但我国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以确保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药学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药学类;高职院校
1 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
协同创新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发展趋势,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尚未形成深度融合、正向循环的协同育人合力以及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协同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协同创新主体参与深度不足,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多为院校单兵作战,企业、行业组织等协同主体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学生培育方面缺乏长期、规范的联动,追求短平快的协同合作现象较为突出,各协同主体间也缺乏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这导致我国药学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于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搭建学科体系,以至于忽略了或者由于实践资源不足,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药品研制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了解不够,对医药产业和监管政策也不够熟悉,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2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受制于利益关系模糊、战略发展方向差异、政府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撑力度不足等原因,协同创新中心各主体对于人才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资金、信息等资源共享方面亦缺乏联动性以及刚性约束机制,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导致创新资源闲置率高,人才培养所需的优质教师不足、实践基地少、创新研究经费不足等诸多体制机制问题。协同创新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合力。
2 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改革对策研究
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包含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创新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其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多元主体间的紧密协作,并在知识、资源、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正向循环的协同育人合力。针对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保障体系
高校、科研院所是学术性组织,具有行政管理的属性,而企业以营利性为目标的,管理机制比较灵活,注重效率,两者在利益诉求及战略发展方向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这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多停留在教师走访实践、学生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上,要促使各主体实现共同育人、共享资源、共创科研成果的深层次长效机制,还需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协同学校、行业企业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各主体责任分工、解决各主体间利益分配的矛盾、打通沟通交流渠道,消除协同主体的“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资源流动起来,实现效用最大化。
2.2 共商共建育人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质量
药学类高职院校发展要从以往闭门造车的方式向多元、协同、开放转变,吸纳多方主体共同商讨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方向,共商育人机制,共建学科和专业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主“建”,打造专职和兼职并举的师资队伍,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政府资深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不定期让学校的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业内先进的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参与政府组织的药品GMP、GSP、GCP监督检查共培共享项目,深入学习药品现场核查等监督检查工作技能。专、兼职教师在协同工作中打造高质量系统化课程内容,健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贴近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使得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高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技能、学术知识也可以为企业技术攻关、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为政府监督管理工作注入活力。
2.3 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协同创新中心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协同主体的参与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校企或政校联合培养,实行双选制和双导师制,即: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校企或政校共同选拔培养,在学校有理论知识导师,在企业/政府机构有指定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实践导师;二是企业、行业协会或者政府给予专项资金,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创业模拟比赛等,教师充当参与者或者指导者,学生拥有充分的主导权和决策权。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自主思考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积累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从业道德。
3 结语
人才是医药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源泉。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育人使命就是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集聚优质协同创新资源,培养适应新时代医药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只有不断完善并加强药学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学以致用”为培养目标,以“用以致学、协同育人”为培养手段,发挥政校行企主体作用,共建优质资源,改革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才能让创新应用型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
[2]韦家正,成世龙.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与探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06):97-98.
[3]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01):72-75.
[4]叶恒梅,程海潜,姜川,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3):137-138.
[5]朱鹏.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教探索,2013,(03):15-18.
[6]协同创新,走行业与院校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3,(03):15-17.
[7]宋瑾瑜,张元宝.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8):11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