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减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6期   作者:李华凝
[导读] 雷电自然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有效的技术控制可以预防和减少其危害。减少雷电灾害对我国城乡经济安全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
        李华凝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天津市  300074
        摘要: 雷电自然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有效的技术控制可以预防和减少其危害。减少雷电灾害对我国城乡经济安全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通过气象防雷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雷电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全社会的利益。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减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提高气象观测站防雷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气象科普创新性、加强科普人才建设方面的应用,为气象观测站的防雷保障及气象科普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雷电气象的危害分析入手,对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减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气象;防雷;减灾
        引言
        气象工作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具有密切关系。《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发挥气象监测预报先导与预报发布枢纽等“六个作用”,明确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七大行动”,推进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为此,现阶段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应如何进一步落实,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职能作用,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这是值得有关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1雷电气象的危害分析
        雷电天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气象灾害,多发于雨季,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雷电气象的危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雷电直接影响建筑物或基础设施,通过热效应力和电力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是雷电的二次效应, 主要涉及到雷电能量,即雷电电流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会造成电器的损坏,甚至会引发火灾。
        其具体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电本身携带的高压电流往往高达数万伏。这些电流通过电线、网络、树木等传输介质进入电器,导致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并出现短路情况,这些电流具有非常大的热效应,当它们撞击金属物质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引起爆炸和火灾,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很大影响。(2)雷电除了产生高强度的电流和热效应外,还会产生机械效应和静电感应。由于其能量巨大,运行速度快,在撞击物体时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机械效应,导致被撞击物体的损坏、变形、爆炸和倒塌,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而闪电本身所携带的静电感应能通过导体产生一种与闪电性质相反的电荷,造成电压升高引起火灾的情况。(3)雷电对电力设施的影响。闪电本身携带的电磁感应会在雷击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可变电磁场。磁场中的电流会影响变压器,使变压器温度升高,最终引起严重火灾。其次, 在雷电冲击波的侵入下,会导致防雷设施造成强烈的冲击力,这样会破坏建筑物的配电装置以及电器线路,导致电气线路发生断路,进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2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防灾中的应用
        2.1提高气象观测站防雷专业技术水平
        当雷电发生时,需要从气象观测站收集雷电信息,这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为提高气象防雷技术水平,有必要为气象观测站提供有效的防雷技术支持。首先,面对雷雨天气中强对流天气条件引起的直击雷,当带电云与地面高层建筑接触时,会出现强放电现象。此时,大多在室外设置电力、通信设施进行观测的气象观测站,在缺乏高层建筑覆盖的情况下,更易遭受雷击。因此,在易触电的监测部位设置避雷器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避雷器,包括网式、针式和混合式避雷器,确保监测站的所有设备都在其保护范围内。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其次,在雷电面前,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场效应对精密设备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必须对观测站的电路系统、信号收发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三级保护措施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此外,还可以安装避雷器,将雷击效应与地面连接起来,减少对观测站设备的影响。最后,要对连接气象观测站内外的线路进行有效保护。在一般的防雷工作中,过于重视对可见的大型设备和建筑物的保护,而对起到信息传输作用的线路维护略显忽视。但是,当雷击发生在金属线路上时,电磁场感应会产生高压电流,从而损坏线路,因此要注意对线路的保护。鉴于此,可在与建筑物连接的线路上安装保护装置,做好线路接地工作,减少高压电流对线路的影响。
        2.2 创新改进气象防雷科普方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想处理好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有必要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综合改进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方式,优化气象防雷科普基地建设,提高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力度。(2)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大众的需求,对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加以优化,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与工作模式,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渠道来补充纸质媒体宣传这类方式的不足。(3)气象部门应该积极宣传气象防雷知识,并同时引导大众对气象自然灾害加强认识,学习防雷减灾技巧,提高防雷减灾意识,全力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质量。(4)当前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更加精准,可以为各项产业规划及人们出行提供指导。基于这一背景下,气象服务工作人员更需要认识到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具有的作用,把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和自身业务有机结合,以此提升该项工作的社会效果。并且,气象部门也需对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关注,把这项工作归入到部门的服务管理体系中,将科普气象知识确定为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最高级目标,强化大众防雷减灾意识,切实落实防雷减灾措施。
        2.3气象防雷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
        气象防雷科普宣传人才紧缺是阻碍防雷减灾知识普及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极为必要。气象部门应鼓励所有气象科技人员深入认识该项工作的具体作用,让全体气象科技工作人员成为防雷减灾知识义务普及宣传员,向大众普及更多的防雷减灾知识与雷电防御技能。并且,应组织气象宣传员定期参加专家讲座,或对雷电自然灾害频发、高发地区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掌握各地区实际防雷需求,明确雷电自然灾害出现规律与防御方式。此外,还需要对气象宣传员加强灾害应急处理能力、气象网络应用与维护方式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更好开展提供保障,最终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结束语
        在国内经济实力与大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自身人身财产安全。而雷电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到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部门有必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不仅在防雷减灾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为大众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注重该项工作,重视偏远地区普及工作,提升大众防雷减灾意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切实加强气象宣传员培训,从而提高气象防雷科普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思娜,胡伦善.气象部门防雷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7):83-84.
[2]吴生灿.探讨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6):72-73+76.
[3]仲杰,殷华.现代气象防雷设备与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5):95+58.
[4]殷国华.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价值探析[J].科技视界,2020(17):31-32.
[5]郑明,冯有成.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常见问题及措施信息化探索构建[J].智能城市,2020,6(07):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