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佳怡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文章以古代青色系植物染之蓝靛染色工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青色的色彩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随后介绍了常见蓝靛染色植物,最后着重对蓝靛染色工艺地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青色系;植物染色工艺;蓝靛植物
前言:古代社会中关于蓝的认知与现代社会针对蓝色的认知并不相同,古代社会中的蓝是青色系的一种,并且本身并不是一种具体的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意象的组合。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于工业染料具有较大的污染性,蓝靛染色工艺因其绿色原生态、无毒无害的生物可降解性、亲肤抗菌和环境相容性等优势,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这种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利于古代工艺的传承,同时对我国现代染料生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价值。
一、青色的色彩特点分析
在古代,人们在看待颜色时,通常会含有自身一些主观感受,最终导致实际色彩名称难以客观地展示其真实的意思。以文字本次研究的古代青色系为例,在明代,当时的文人曾作《青赋》便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帝女之望巫阳,远山过雨;王孙子别南浦,芳草连天。从作者词句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作者提出的“青”对应多种意象,一是雨后的“天青”,二是远山的“墨绿”,三是水草的“碧绿”,上述颜色均被作者称之为“青”。而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张揖在《广雅》卷八《釋器》中,采用了碧、漂、绀...苦等字词对“青”进行了解释,虽然解释得比较详细,但从现代角度来看,实际上涵盖了多种色彩,具体指向性依然不够清晰。并且在众多古汉语词典中,关于“青”的色彩解释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古代诗人在作诗时,为避免同一种色彩名称反复出现,同样会进行字眼转化,比如“青山碧水”中的“青”与“碧”都是指同一个“青”[1]。总而言之,我们在认识青的色彩特点时,理应传承古代的理念,不应将其简单视为一种明确的颜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色域,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全貌。事实上,青色本身也包含了多种色系,常见的有绿色系、紫色系、蓝色系等,而蓝靛便是青之蓝色系常见的一种颜色,从NCS色彩体系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种蓝色的色彩区间为B-R95B,黑度在35区间,彩度则位于40区间。从整体来看,这种蓝色中彩度与中黑度的特点,在色彩效果呈现方面给人一种低调、沉稳、奢华的感觉。古代生产这种颜色时,通常以蓝靛作为植物进行染色,常见蓝靛植物可包括以下几种:
二、常见蓝靛染色植物分析
蓝靛植物包含多种种类,并且在古书《天工开物》中,关于蓝靛植物,便记载了数个常见种类。具体而言,(1)马蓝植物,这种植物也被称之为蓝靛草、木蓝、松蓝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年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特征比较明显,形状呈椭圆形,叶片失去水分后,颜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成明显的黑绿色,这种植物的花朵颜色则是淡紫色,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以及东南地区。上述区域有苗族聚居地,而很多苗族人会大量种植这种植物,用于自家衣物印染,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饰。
(2)蓼蓝,这种植物也是一种典型的草本植物,虽然叶片与马蓝植物相同,均是椭圆形,但这种植物在叶片变干后,会呈现一种蓝色特点,且开花后,花色多呈现为红色。这种蓝靛植物除了能够用于染色,本身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地区。在唐朝时期,这种植物传至日本,自此成为了日本蓝色染色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因此蓼蓝也被称之为“日本蓝”,而实际上,这种植物的真正发源地是中国[2]。(3)木蓝。这种蓝靛植物又被称之为槐蓝,并不是草本植物,而是一种豆科植物,叶片较小,形状为羽毛状,花朵的颜色为浅粉色。这种植物除了能够用于染色,同样也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这种植物的发源地在印度,在唐朝时引入我国,通常在秦岭以南地区进行种植。(4)菘蓝,这种植物又被称之为茶蓝,叶片仍是以椭圆形为主,该植物的花朵颜色为黄色,在南方与北方地区均有分布,这种植物作为蓝靛染料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但实际应用却较为广泛,属于一种重要的染料原材料。
三、蓝靛染色工艺的研究
简单而言,蓝靛染色工艺技术是一种还原染色技术,并且该技术的具体实施工艺在《天工开物》之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在实际进行染色过程中,发酵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发酵效果,需要将染色材料集中放置在桶、缸等容器之中,然后再加入一些清洁的水与生石灰,借助生石灰与水的化学反应,促进染色植物发酵,最终获得蓝色燃料,用于衣物的染色。在实际进行印染时,印染前后色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为起到更好的染色效果,需要我们合理地控制上色次数,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后续虽然时代的发展,染色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进步,将原本的生石灰采用碱粉进行替代,更有利于提升染料酸碱值调节效果,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染色控制。整个染色过程也相对变得更加简单,在进行染色材料发酵时,碱分会与水分发生反应产生气泡,将这些气泡撇去后,观察液体颜色变化,若呈现为绿色,说明已经发酵成功,能够直接用于染色。
除此之外,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种蓝靛染色方法,在实际进行染色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将蓝靛泥置于固定容器内,然后加入水,每1kg蓝靛泥,需要加入10L左右的水,然后进行搅拌,在染料充分与水混合后,可以观察染料液的酸碱值与温度变化,然后再加入以下碱性物质,比如碱粉,注意结合实际酸碱情况合理条件,一般添加50g左右即可,然后再进行充分搅拌,观察染料液的酸碱值与温度变化,要求染料液PH控制在10至13左右,温度控制在25至30℃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一些还原剂,比如发酵草药或者高度米酒,控制好还原剂加入量,一般在50g左右即可,此时进行搅拌,会伴有气泡出现,起初气泡为蓝色,随着时间推移,当气泡变为绿色时,说明染料已经充分发酵,最后再结合自身实际的染色需要,对染料液进行稀释处理,从而顺利达到自己想要的染色效果,有效提升自身染色质量水平。
而在用在已经制作好的染料进行织物染色时,应注意可以先将织物置于蓝靛溶液之中,作浸泡处理,其间需要控制好浸泡时间,让燃料得以充分接触衣物,一般情况下,浸泡时间控制在10至15min即可。然后将染色后的衣物取出,并将其置于专门的晾衣架上进行风干处理,在30min以后,注意观察织物的颜色,在确保衣物的蓝色达标后,再将衣物从晾衣架上取下,将其置于煤染溶液内再次进行浸泡处理,本次浸泡主要目的是让蓝色燃料真正固定在衣物之中,浸泡之间控制在20至30min即可[3]。待确保衣物颜色固定后,再进行漂洗、晾干即可。一般情况下,在完成第一次染色后,若发现衣物实际的染色效果与预期仍有一定的差距,可以再进行一次染色处理,直到衣物染色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染色工艺历史悠久,其中青色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染色色系,而在这一色系之中,蓝色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蓝靛染色这一工艺进行探讨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对古代植物染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更有利于推动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实现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关于古代青色系植物染色的综述[J]. 戏剧之家, 2019,333(33):219-219.
[2]刘娣, 徐蓉蓉. 古代青色系植物染之蓝靛染色工艺研究[J]. 戏剧之家, 2020,339(03):127-127.
[3]向勇. 植物染色实践与应用研究[J]. 东京文学, 2016, 023(0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