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麒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3
摘要:经济并不发达的朝鲜近几年却在大力发展象征着生产高档食材的养殖渔业而非仅仅发展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本文在水产品拥有更高的生长效率与净次级生产量、稻田养鱼可以减少能量与物质的消耗、渔业可以利用不宜耕作的土地、发展渔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这四个生态学的角度解释朝鲜政府为什么这样抉择,并阐述了本问题对于世界中众多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以及中国的不同启示。
一.相关背景及事例
我们的邻国朝鲜由于历史、政治等多层原因长期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的阶段,百姓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勉强满足温饱的状态。以各种鱼、虾、蟹为代表的水产品一直是高端食材的象征,其价格往往高于谷物、畜肉、禽肉等,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很少把水产品和温饱、果腹等字眼联系起来。然而朝鲜政府却非常重视养殖渔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得渔业在贫穷的朝鲜却获得了比其他农业种类更长足的发展:设立隶属于军队的“朝鲜人民水产事业所”并视之为队的主要供给产业线;建设平壤鲇鱼厂等自主化、科学化、集约化及工业化的现代化养殖厂……朝鲜政府另辟蹊径地发展养殖渔业并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地巩固了粮食安全的过程是否有其生态学上的必然性呢?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态学原理。
二.相关生态学原理
1.水产品有较高的生长效率与净次级生产量,消耗粮食较少。
养殖水产品和畜禽需要由种植作物加工而成的饲料,因此畜禽及水产动物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争粮”。在我国,占总产量三分之一的粮食用作饲料加工[1]。当人民生活水平刚刚实现温饱之后,人们会对含有更多蛋白质、味道更佳鲜美的肉类产生更大的需求。但种植作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产肉的动物作为消费者,位于第二甚至更高的营养级,根据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换言之,喂饱一个只吃肉的人所耗费的种植作物可以喂饱大约十个只吃素的人。人们食谱中肉食比重的增大因食物链中能力传递逐级递减的特性会给一个国家的种植作物产量产生极大的压力,但人们这种诉求是合理的、短时间内不可逆的,所以大力养殖对于作物消耗较少的水产品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鱼类等水产动物作为变温动物无需通过强烈的呼吸作用来维持体温,具有更高的净次级生产量和生长效率。所以相比于畜类与禽类,鱼类摄入的能量更多的转化为肌肉等可食用部分。生产养殖中把每增加1公斤活重所消耗的标准饲料公斤数称为饲料报酬,饲料报酬越低,对饲料的消耗就越少,进而对饲料的原料——种植作物的消耗也越少。水产品往往有更低的饲料报酬:鲑、鳟、鲤鱼饲料的饲料系数已达 1.0-1.3 的水平,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达到 1.5-1.8 之间,对虾饲料的饲料系数可达到 1.0-1.2,都低于畜禽饲料报酬在 2 以上的水平[2]。换言之,在一般情况下, 7 公斤粮食转化为 1 公斤牛肉, 4 公斤粮食转化为 1 公斤猪肉, 3 公斤粮食转化 为 1 公 斤 禽 蛋 , 而1.5- 2 公斤粮食就可转化为 1 公斤鱼蛋白[2]。而且藻类、食草性鱼类以及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甚至不需要投饵[1]。
综上所述,对于朝鲜这样粮食刚刚满足温饱但尚不富裕的国家,发展渔业对于补充人民对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的需求、保证粮食安全都有非常明显的好处。
2.稻田养鱼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物质、能量的耗散,一举多得。
除了我们熟悉的海水养殖和规模化大厂养殖之外,稻田养鱼对于水稻增产和淡水鱼增产都有很大的益处。
在单一培育水稻的生态系统中,大量的杂草、浮游植物以及光合细菌会与水稻争夺太阳光等资源,由于单位时间内的太阳光、二氧化碳、营养成分的量是固定的,上述情况使得一些本应流向水稻和人类的物质与能量流向了杂草、细菌等人类无法食用的生物;加之稻田中存在很多啃食水稻某些部位为生的害虫[3],同样产生了能量和物质的“外溢”。在向稻田引入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之后,这些鱼类可以大量取食上述杂草、浮游植物光合细菌和螺类、农业害虫,这样将杂草等物种抢夺的能量物质、消耗的土壤肥力转化为水稻和鱼生物量,进而转化成稻米和鱼肉供人们食用。
除了对外溢的能量物质进行“截流”之外,鱼类还能为水稻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元素。鱼类的存在可以扰动田水,增加了水和空气的接触,起到了一定的增氧作用,还可以翻动土壤,进而改善土壤的供氧状况[3]、改善根部呼吸情况,促进水稻的生长。
鱼的粪便中富含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磷元素[3],为水稻提供了额外的肥力。鱼类改善了氮、磷流动的途径,使二者尽可能多得作为营养流向水稻而非流向浮游动植物和大气,对于增产、节省肥力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释放等具有明显作用。
3.发展渔业是利用不宜耕作的土地的良好途径
朝鲜多山地,地力贫瘠,60%是酸性土壤,表土平均厚度只有15-20公分,很多地区非常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种植业。但通过在本来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地区进行抬田挖塘,降低地下水水位,鱼池可以养鱼,抬田和塘基可种植粮食作物[2],增加粮食产量。
本项措施实质上是人为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将干旱、贫瘠土壤上的长期演替改造成了一个结构更加复杂、物种多样性更高、生产量更大的群落,使得一片贫瘠的土地在不影响其他农业用地的条件下产出了相当一部分的食物、养活更多人口、为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做出了额外的贡献。
4.发展渔业可以改善干旱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朝鲜为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夏季雨水充足但在春季常常出现严重的干旱灾害,这使得春季时水分成了制约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如果能解决干旱问题,该地区的作物产量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内陆地区兴建多处池塘、湖泊,有利于增加对降水的储蓄。在干旱季节可将储存的水用于灌溉,减少干旱对于作物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池塘数量足够多时,还能实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2],即人为修改了水循环途径:降水较多时池塘将多余的水储蓄起来防止其快速蒸发耗尽,在旱季仍能保持足够多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增加了空气湿度。长此以往,该地区湿度慢慢变大、越来越适宜作物等各种生物的存活,增加了绿化面积,形成结构更复杂、初级生产力更大、对干扰抵抗能力更大的生态系统,这对稳定粮食产量与增产有着良好的作用,甚至会使得整个区域的环境更适合人类的居住。
三.研究本问题的启示与意义
为现阶段世界上很多像朝鲜这样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人们对蛋白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的国家提供解决供需矛盾的新思路,即在作物产量尚未负担得起大量畜肉、禽肉时,可选取鱼类等水产品来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
对我们国家而言,渔业可以用于我国的防止返贫的政策方针中;除此之外,如今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涉及到的领域空前广泛,渔业对于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的作用是不可被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金环,都基隆.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发展海洋渔业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3(05):72-76.
[2]张金宗.发展渔业生产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及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8(12):18-21.
[3]曾和期.浅论“稻田养鱼、稻鱼双丰收”的生态学原理[J].淡水渔业,1979(06):20-24.